“小妹。”到辽宁鞍山采访“国球两进”活动,我切身感受到了东北人的热情。无论是大哥大姐还是叔叔阿姨,都亲切地喊我这个年近40岁的记者“小妹”,他们就像唠家常一样和我讲述着自己和乒乓球的缘分。
很多时候我们到基层采访,各地都想抓住机会带我们走遍所有的亮点,这次在鞍山也不例外。在两天多的采访时间里,他们带我走遍了鞍山市内的8个户外乒乓球站点,有的站点甚至早上6点、下午2点、晚8点各去了一次,看到了不同时间段球场的人流情况。采访了20多个人,整理过后的采访资料也超过了1.6万字。我的感受与几位从外地到鞍山安家的球友一样:“乒乓之城”果然名不虚传。
7月初我去采访时正值多地经历高温炎热天气,本以为此行可以到东北“避暑”,没想到鞍山同样受到了“烤验”,我的感受是鞍山甚至比北京还热,就连本地人也都说鞍山很久没有这么热了。热到什么程度?光站在那里,汗就“哗哗”往下流,更别提运动了。但是在户外打乒乓球的球友们没有丝毫退却,真正演绎了“挥汗如雨”。
每天凌晨3点半,就陆续有球友到球场打球了。有位88岁的老爷子每天凌晨4点到孟泰公园站点打球,因为太早没有公交车,他就步行20分钟。而当我早上6点到达烈士山公园乒乓球场的时候,里面已经有五六十人在打球了。晚上8点刚下过雨,一位球友指着远处的几个球台对我说那些台子上的水比较少,现在也能打。不仅是炎炎夏日,到了寒冷的冬天,球也一样打。穿上羽绒服、戴上手套,照样在球台边挥拍。有时甚至雪刚停,大家就出来了,清扫完球台,开开心心开始打球。鞍山球友们用实力演绎了如何“战酷暑斗严寒”。打球已经融入了大家的生活,他们以球会友,每天快快乐乐,幸福指数“噌噌涨”。
此行我深深被大家的热爱所感动。鞍山市乒协的几位负责人,基层站点的站长、志愿者们都付出了很多。在东山风景区站点,大家一起集资买新球台,甚至一起扛水泥上山、和水泥,自己修整地面。球台旧了,站长练就了喷漆技艺,给旧球台改造一新。他们在默默奉献着,也享受着,快乐着。而我则被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激励着。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