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青少年体育发展内容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表示,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在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培养顽强拼搏、不惧挑战的精神气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青少年搭建更好的体育发展平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打破壁垒 让青少年有更广阔的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篮协主席姚明近日在《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为题的大会发言中表示,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其中谈到了中国篮球人才储备以及防止人才断层的话题。
姚明表示,当前我国很多的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储备并不雄厚,以男篮的情况为例。中国男篮国家队成员的选拔面基本为CBA联赛20支球队的350名左右的球员,而在征战CBA的这些球员中,有60%左右的球员由辽宁、山东、吉林、黑龙江、河北、江苏等地输送。仅有22名球员来自非专业渠道,因此姚明认为,男篮青训渠道的拓宽,是当务之急。“现阶段要进一步拓宽青训渠道,防止‘人才断层’。”姚明表示,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周期一般在8至10年左右,而高水平的运动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为细致的打磨和培养。因此在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应特别注意各个运动项目的后备力量培养,避免出现新的体系尚未建立,旧的体系已经无人问津的情况。
资料图
姚明还针对此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要包括理顺包括学校、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队、社会机构在内的人才输送机制,做到“谁培养,谁受益”,消除行业壁垒,化解职业俱乐部、专业运动员的升学壁垒。
“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王励勤说,青少年不仅是竞技体育的后备力量,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重视青少年体育还保证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青少年体育的全面发展,需要打破一些政策的限制。比如赛事体系上,教育和体育之间的赛事体系需要统筹衔接,现在很高兴看到有些赛事已经打通,比如全国青年运动会,学生可以以个人名义代表体校、学校、俱乐部参赛,给运动员更多锻炼的机会。赛事可以检验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校园体育办训成果,还可以给广大的青少年提供相互学习提升运动水平的平台。建议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共同牵头,在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和参赛机制、赛事体系、教练员培养和选派机制、社会青少年培训机构的培育和扶植机制、教学大纲制订以及考核机制等,进行顶层统一规划设计,进一步明确双方青训工作的目标任务。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