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青少年体育发展内容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大家纷纷表示,应该充分发挥体育在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培养顽强拼搏、不惧挑战的精神气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政府、学校、社区、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青少年搭建更好的体育发展平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体育纳入中高考 为学生减负
日前,“10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为中小学生减负”成为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领衔108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联名,提交《关于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为中小学生松绑减负》的提案,建议转变社会育才观念,建立多元考评体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提案还建议,要全面提高体育权重。探索实施体育教育测试过程性评价,将体育科目纳入中高考考试科目范围,并设计与语文、数学等主科同等分数,激发学生、家长、学校内生动力,主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师资投入。同时,保证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中有合理的比例用于体育支出,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和设施;鼓励体育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开展体育教学,带动校园体育活动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提交了《在加强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的提案。他认为,应该切实将体育上升为“第四大主科”,在加强和完善中考体育基础上适时推行高考体育政策,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同时应提出中考体育测试形式、测试内容、成绩组成、评价标准的指导意见。
资料图
与此同时,戴立益还表示要谨防体育兴趣与习惯在高中阶段发生中断。他说:“中考体育的实施确实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体育参与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还能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智力水平、审美能力、劳动意识的养成。”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谢敏豪表示,学校体育课程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规划,切实在中学阶段教会学生1—2项体育技能,培养参与体育运动兴趣,逐渐养成自觉锻炼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让体育真的成为孩子提高身体素质的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过建春提交了《关于出台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育》相关提案,建议以立法形式保证青少年每天的体育课时长。她认为,当前各地普遍存在体育课落实不到位,体育教学时长不足、类型不丰富,青少年儿童健康状况亟待改善等问题,建议以刚性措施强化青少年体育教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程红表示,健康中国从儿童青少年健康开始。她建议,切实重视健康普及教育,将学生体育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逐步增加体育成绩在日常考试、升学测试中的占比,将儿童青少年体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开足体育课程,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和锻炼的有效性。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师场地和器材配备的基本标准,并加大相关财政经费投入,对中小学体育、心理教师在编制、待遇等方面有所倾斜;积极拓展退役运动员、社会专才等的准入途径,完善在校学生意外伤害责任认定评估和保险机制。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