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季节,凉爽的天气激发了更多人进行户外运动的热情。秋凉时节如何科学调整运动计划,专家给出相应建议,平衡动与静、练与养,在保持运动热情的同时又能实现健康的可持续。
科学应对倦怠期 负荷与恢复要平衡
夏秋交替,天气逐渐转凉,不少在夏季坚持锻炼人们却可能迎来一段“秋乏”的运动倦怠期。许多运动爱好者反馈,锻炼一段时间后身体感到疲劳,运动意愿下降,这种现象其实与运动负荷和身体恢复之间的平衡密切相关。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康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漓表示,每次运动都具有两个核心属性,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二者共同构成“运动负荷”,即运动对身体的生理刺激程度。运动后,人体会自然产生疲劳,而通过营养补充、放松拉伸和充足睡眠等方式,身体可在恢复过程中实现“超量恢复”——也就是体能水平超越原有状态,这正是运动带来提升的关键机制。
然而,当疲劳持续积累、恢复无法及时跟上,就会导致身体进入深度疲劳状态,进而影响神经与内分泌系统,使人产生对运动的抗拒和倦怠感。“这一时期如果继续强行运动,不仅无法增强体质,还可能增加运动损伤和免疫力下降的风险。”张漓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减脂或健身爱好者、马拉松备赛者往往容易盲目加大运动量,忽视了身体的恢复需求。张漓提示,一旦出现运动意愿下降、疲劳感加重,就应主动调整、适当休息,避免违背生理规律、“硬撑”锻炼。
那么,如何科学应对夏秋交替时节的运动倦怠?张漓建议,可以以周为单位规划运动与恢复,确保疲劳能在周期内充分缓解;中老年人群可以以天为单位评估自身状态,避免连续疲劳;运动负荷应因人而异,根据自身恢复能力灵活调整强度与时间。
运动减重 强度选择与环境适应要兼顾
张漓说,人体在面对炎热或寒冷的特殊环境时,会启动自身的调节机制,额外产生能量以适应温度变化,这个过程其实有助于减脂瘦身。但是低温会刺激食欲,人更想吃东西,身体也更高效地将食物转化为脂肪用以保暖。“天气转冷后,肌肉和韧带容易紧张,运动受伤的风险较高,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运动方式和强度。”张漓说。
运动减脂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运动强度,而强度高低可以通过心率变化来直观感受。低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主要依靠脂肪供能,适合减脂,但需要持续较长时间才能见效,“每天坚持1至1.5小时,这是一个非常高‘性价比’的运动时间区间。”张漓建议说。对于时间紧张的上班族,可以选择高强度间歇训练,如变速跑、动感单车或抗阻力量训练,虽然运动中消耗更多的是糖分,但可以通过提高代谢率在运动后持续燃脂,时间效率更高,不过这类运动需要一定的身体基础,最好有专业指导。
专家提醒,大众健身不必追求运动员式的高强度训练,而应重视“适度”原则。倾听身体的声音、保持运动与恢复的平衡,才能在长期坚持中真正收获健康。
力量训练不可少 科学组合更高效
在习惯进行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力量训练。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运动医学与康复科主任周敬滨说,力量训练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对减肥人群来说,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减少肌肉流失,起到增肌的作用;对于更年期女性来说,随着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骨质流失加剧,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力量。同时,力量训练能够保护关节,以膝关节疼痛为例,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锻炼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能够减轻膝关节的负荷,进而缓解疼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强度的“健美式”力量训练是没必要的,选择像靠墙静蹲、坐姿直抬腿“养生式”的力量训练是比较合适的。
周敬滨建议,“养生式”的力量训练可以选择简单易行方法,靠墙静蹲可以有效锻炼下肢力量,强化股四头肌、臀部及核心肌群,对膝关节康复也有好处;而坐姿直抬腿则能有效锻炼下肢及核心稳定性,动作简单且对关节压力小,适合受伤或术后患者。每天练习3至4次,每次持续10至15分钟,持之以恒。建议不妨将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结合起来,可以先做有氧运动,如游泳或骑自行车30分钟左右,再进行力量训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