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晚,成都世运会速度轮滑场地赛女子10000米争先赛终点线前,35岁的郭丹平稳呼吸后缓缓滑出赛道,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灯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这场比赛,是这位轮滑老将成都世运会的最后一场比赛——12年前,她在同一项目为中国斩获了首枚世运会金牌;12年后,她以一场自评95分的发挥,为自己的这场复出之战画上句点。
复出:在碎片时间里追赶
“昨天晚上没睡好,脑子里全是这些年的画面。”赛后采访中,郭丹的声音带着沙哑。对她而言,这场“复出之战”的重量远超胜负——退役后再复出,要面对的不仅是年龄带来的体能下滑,更是心态的重建。“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苦,是接受自己可能不再是赛场上的王者,可能不会再有金牌或奖牌,不再能频繁地站上领奖台。”郭丹说。
世运会备战的日子,她一直过着“教师+运动员”的双重生活:上下午教学生,只能在课后投入训练。当其他选手拥有完整的训练时间时,她只能靠挤出的碎片时间进行追赶。
“集训初期真的很难,体力跟不上,是张振海、潘郅远他们一直鼓励我,甚至训练时在后面推我,他们说‘丹姐,你在场上就是我们的动力’。”提及队友,她红了眼眶,“虽然集训只有短暂的1个月,但我们这个团队特别有爱,像家人一样互帮互助,是大家把我推到了这个地方,今天这个成绩,已经超乎我自己本身的状态了。”
征程:从哥伦比亚到成都
郭丹的轮滑生涯,总与“突破”二字相连。2012年,她为中国拿下轮滑世锦赛冠军;2013年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世运会,她在东道主手中“虎口拔牙”,收获2金1银,也实现了自己轮滑世锦赛、世界杯、世运会大满贯;后来,站在轮滑巅峰,她又一次选择“突破”,从轮滑跨界速度滑冰;今年年初,退役不久的郭丹再次选择“从零开始”,强势复出。“只要想站上赛场,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从来不怕‘从零开始’。”说这话时,她的眼里闪着光。
尽管最终成绩定格在第6名,未能站上领奖台,郭丹却给自己打了95分。“年轻时常因心态不稳错失良机,现在反而能把全部水平发挥出来。”她笑着说,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胸前的号码布,“最后一个弯道若处理得再好些,或许能再往前冲两名,但尽力了,就没有遗憾。”
走出混采区,场边突然涌动起一阵温暖的骚动。郭丹12年前世运会夺冠时的队友,特意从南京赶来为她加油,还带来了当年的合照。场边,郭丹身披国旗,和老公、曾经的队友并肩而立,再现了12年前夺冠的一幕。国旗舒展,三人笑容里藏着跨越12年的默契,也藏着对轮滑项目执着的热爱。
未来:4年后或许还能再见
2013年在哥伦比亚的那段训练时光总是让郭丹记忆犹新。“那时我们在哥伦比亚的训练场地很小,也很破,但按年龄从小到大,场馆的使用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街头也随处能看到训练的孩子。”郭丹羡慕这样的群众基础,也盼着中国轮滑能如此普及。
谈及轮滑的未来,她眼神发亮:“南美、欧洲现在很强,尤其是哥伦比亚。但中国有基础,有梯队,我相信我们的水平一定也可以达到世界的更高峰。”退役后选择当高校教师,正是希望可以在体育和教育双向发力,为运动员搭建学习平台。“运动员不能只懂训练,要多学习,才有选择人生的底气。光会滑不够,得有认知、有热爱,才能走得远。”
比赛落幕,郭丹的脚步未停。当被问是否会彻底告别赛场,她笑了:“前几天看新闻总结世运会老将,突然就觉得不孤单了。我跟教练和老公开玩笑说,4年后或许还能再见。他们说,‘只要你想,我们就陪你’。”12年世运轮滑路,从首金的惊艳到复出的从容,郭丹和轮滑的故事还在继续。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