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竞体>正文

从混采区到发布会的成长课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5-08-08    作者:黄江惟

说来惭愧,成为篮球记者快一年了,直到7月底中国男篮在杭州、南京的两站亚洲杯热身赛时,我才第一次在现场全程报道中国男篮的比赛。这四场热身赛对于中国男篮来说是亚洲杯前的练兵,对我而言,像四堂密集的实践课,让我真正明白体育报道要把赛场内外的信息拧成一股绳,才能让稿件“立起来”。

混采区的“混”,起初我的理解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混乱。首场比赛结束后,因为文字记者的座位在看台上,离混采区有点远,由于经验不足,我只提前一两分钟来到球员通道入口,被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挤满混采区的同行们“吓呆了”。当球员们依次走出来时,录音笔、摄像机像芦苇丛般攒动,问题此起彼伏。我费尽全力往前探身,才好不容易把话筒递到年轻的王俊杰面前,我问他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感受如何。他的话很简单,却非常真实,他说:“唱国歌时我差点落泪了。”这句话也成了稿件里最鲜活的部分。

后来才知道,混采区的“混”不是蛮干。要事先把自己想呈现的稿件主题想好,和队伍提前联络,沟通好要采访的队员,抓住比赛细节,有经验的记者总能在混采区获得丰富的信息和人物情绪。最后一场热身赛时,我终于“抓住”了前两场发挥一般的胡明轩,想问问他是如何调整自身状态的,看到他气喘吁吁地站在我面前,额头上的汗大颗大颗滴落到地面时,我真心感受到了运动员的不易和辛苦。

新闻发布会则是另一种考验。这里没有肢体碰撞,却需要更精准的提问。前三场热身赛后的新闻发布会我只是记录、观察,看着同行们如何把赛场细节转化为有分量的问题。有记者注意到某场比赛进攻效率骤降,直接问教练:“是体能分配问题,还是进攻策略调整?”也有记者拿着赛后的技术统计进行追问。最后一场发布会时,我终于举起了手。“想问一下郭士强指导和胡金秋,对于接下来的亚洲杯两位有怎样的期待和展望。” 他们二人对于我的问题回答得坦诚、率真。

这四场热身赛跟下来,我渐渐摸到些门道:混采区是为了捕捉最即时的情绪,赛后新闻发布会的提问则要挖掘现象背后的逻辑。把赛场表现、混采区的鲜活表达和发布会上的深度解读编织在一起,稿件才能既有骨架,又有血肉。我也明白,所谓成长,就是从混乱中找到秩序,让每一个字符都站在事实的土壤上,我也期待着后面更多赛事的历练。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1   京ICP证020452号-4   京ICP证02045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