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骑行、滑雪、攀岩等户外运动持续升温,全国“动起来”已成风潮。然而,从“有得玩”到“玩得好”,再到成为拉动消费、赋能地方的增长引擎,仍是一道待解的课题。
10月24日晚,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在云南大理开幕,在开幕式上率先给出答案:首批49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10月27日,大会最后一天举办了“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路径”主题活动,政府、学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谋如何把户外运动打造成深度体验经济的新高地、国际化的新名片。
面对游客从“看风景”转向“深度玩”的新需求,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唯有差异化定位、系统化运营、可持续生态,才能避免“千地一面”,让户外运动真正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引擎”。
此次活动聚焦政策引导、产业协同与典型案例分享,为构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提供思路与路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艾郁表示,户外运动已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载体。他重点介绍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目标。“首批49个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发布标志着这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艾郁强调,各地应珍惜机遇,突出特色,将这张体育新名片打造得更加亮丽。
何为“高质量”目的地?其建设路径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魏国学在主旨演讲中系统阐述了战略框架。他创新性提出建设“六个高地”的系统框架——价值转化高地、便捷服务高地、专业体验高地、赛事活动高地、产业融合高地和安全保障高地。针对实践中的常见误区,他特别强调需处理好七对关键关系,包括“彰显特色”与“大而全”、“小而美”与“大兴土木”等,并郑重提醒必须严守生态保护和安全保障两条生命线。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黄海燕教授则通过国内外比较研究,剖析了户外运动产业“年轻化、女性参与度提升、高线城市集中”等市场特征,揭示了高端与大众消费市场并存的双轨发展格局,为业界优化产品供给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
大会还设置了专题分享环节,多个国家级体育管理部门及专业运动协会负责人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实践路径。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文革剖析了室外滑雪场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李仲一从政策、标准、赛事、培训四维度阐述了水上运动项目的支撑基础;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事业发展处副处长彭海波重点介绍了“中国骑行地图”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以自行车运动赋能目的地;国家体育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运动部副主任史芸强调了“科学定位、精准建设”的山地户外发展路径;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副秘书长张晨则指出,铁人三项运动以其全场景、全龄段特性,是连接健康与生态、串联产业与文化的重要纽带。
本次活动的深入探讨表明,中国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已从自发探索进入系统推进的新阶段。随着政策蓝图绘就、专业路径明晰及各方的协同努力,户外运动产业有望在释放消费潜力、促进体育强国建设中扮演愈发关键的角色。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