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体育研究)中国古代书院中的射箭运动及其积极意义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0-09-07    作者:武振伟

书院创自唐代,本是唐代宫廷设置的藏书、校书机构,至宋代而大兴,有四大书院之称,书院的基本功能——祭祀、讲学、藏书逐渐齐备,后世书院的创建基本以此为遵循。自元代以后,书院大多由官方举办,元代还将书院之长——山长纳入学官体系,至明代中期,书院因阳明心学的传播而迅速发展,书院以其独有的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而造就了众多名士,至清代以后,官府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多变成为科举服务的考课式书院。

中国古代书院中是否只有读书、讲学、祭祀,而没有体育活动呢?众多史料证明,书院中存在有较多的体育运动,但受到书院师生欢迎、且得到推广的体育运动,首推射箭运动。

射箭,源自于古人的狩猎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士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献通考·学校考》:“夏后氏以射造士。”《孟子·滕文公上》:“序者,射也。”夏商时期,学校名曰“序”,射箭在上古时期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至周代,则形成了“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的“六艺”教育之一。在春秋末期,孔子率先开创私学之先河,以“六艺”教育学生。当时,一个不能熟练掌握“六艺”的人,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士人。

书院中的射箭运动始于宋元时期。元代延佑年间,大都路总管历山公千奴在濮州创建历山书院(位于今山东鄄城),这所书院不同于以往的书院,以医学教学为主,在教学之余,还进行射箭运动,“暇日习射御,备戎行。”(程文海《历山书院记》)明代建立,地方官学恢复久废的“射礼”,一些书院中也建立了射圃等场地,正德年间,长沙岳麓书院山长陈论“相地兴射圃,备弓矢”,“为圃为亭,储器数以待学者肄习。”(赵宁《岳麓书院志·卷三》)万历后期,江苏常熟知县陈橘改建虞山书院,建立射圃、观德门等建筑。

射箭运动的专门场地,名曰射圃。射圃之设,西汉时即有,唐代亦有射堂,北宋熙宁年间,官学中纷纷建立射圃,成为官学中的一项基本设施。元代为了消弭汉人的抵抗意志,不准汉人习武,射圃多荒废。明朝建立后,以“恢复中华”相标榜,明洪武二年,诏令天下府州县立学校,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颁布“射圃规”,定学校射仪,“于儒学后设一射圃,教学生习射,朔望要试过。”从洪武三年开始,各地官学先后建立射圃,并在其中习射和举行乡射礼。可见,射圃本不是书院的专利,而是建立于官学之中的。明中期以后,官学往往名存实亡,射礼也往往不举行,射圃逐渐荒废。相较于官学的颓靡,书院则生气勃勃,表现出更多的活力。至清代,官学更沦为祭祀场所,庙学也只有庙而无学,诚如《清史稿·选举志》所言:“各省书院之设,辅学校所不及……儒学浸衰,教官不举其职,所赖以造士者,独在书院,其裨益育才,非浅尠也。”造就人才,已经完全依靠书院。

自明中期以后,以往只在官学中存在的射圃,在书院中开始出现。这也是长沙岳麓书院、常熟虞山书院等书院中射圃建立的重要时代背景。射箭运动进入书院,说明书院替代了官学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书院的官学化。

射箭这项运动既古老,又富有内涵,这是射箭运动在中国古代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书院将射箭运动引入的重要因素。《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通过射箭运动的锻炼,可以进行德行方面的教育。射箭不再只是作战的本领,更是一种必须掌握的礼仪。如孟子所言:“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在孟子看来,已将射箭这项运动提高到“仁者”的高度,这种高度不可谓不高,因为在儒家看来,“仁”是士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孔子曾言:“仁者爱人。”(《论语· 颜渊》)在评价管仲时说:“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这种将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于射箭运动,也体现了儒家对射箭运动的理解和理想寄托。

至明代恢复射仪和乡射礼,明代士人又对射箭运动寄予了更多了道德内涵,试图将修身观德的教化意义与传统射仪完美结合起来。《仪礼·乡射礼》中大篇幅叙述了以“三番射”为中心的射仪,有宴饮、献酬、作乐、歌诗、扬觯等环节。虽然繁琐,但仪式却十分郑重。明代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曾说:“射,艺类也,君子之所不可阙,故可以正心志,可以习容体,可以立德表行,其道大矣。”(《绍兴府学乡射圃记》)练习射箭,不仅可以观德,而且可以养德,这无疑又丰富了《仪礼》《孟子》有关射礼的内涵。射箭以观德和养德,是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达到的,已经超越了明初单纯练习武艺、“寓武于文”的界限,而是希望通过繁琐的礼乐形式,进退周旋,在类似于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完成对士人道德的塑造。

明末,东林党人讽议朝政、评论官吏,其清议引发了明末激烈的党争,甲申之变,大明王朝灭亡,士人痛定思痛,对于清议开始反省。明末清初,颜李学派创始人的颜元提倡实学,反对空疏之学,在主持漳南书院时,在制定书院章程时,即在讲学之余,设置体育课程,以射箭运动为主。“一、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张舜徽《清儒学记·颜李学记第三》)这一课程安排,并未突破“礼乐射御书数”为主的“六艺”范围。但颜元将射箭运动的比重提升到整个课程的五分之一,则是前所未有的(明初也只是规定每月两次习射)。射箭运动已经成为他在漳南书院中唤醒民族血性、锻炼学生体魄的重要体育运动载体。

清末,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接连失败,丧权辱国,有识之士也深切反思中国的教育制度,作为造士重地的书院,也在重点反思之列。光绪三年,山东巨野知县毕炳炎改建麟州书院,建立射厅三间。(《民国续修巨野县志·卷一》)光绪四年,山东郓城知县李惟诚改建宣文书院,建立箭厅三楹,而县学中旧有射圃亭早已为民舍所占据。(《光绪郓城志·卷二》)两地之所以要在改建书院的同时,要建立射厅(箭厅),原因正在于对书院教育的反思。如毕炳炎所说:“筑射厅于左偏,以校武。”(《改建麟州书院暨创建考棚记》)射厅的建立,正符合修建者所意图达到的士人文武兼备的要求。而到了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廷更是痛定思痛,对书院进行了全面的改制,“书院考课而外,所学何事哉?朝廷图治维新,力革旧习。”(《麟州书院改建小学堂碑记》)这也是清末变革图强的一个教育改革尝试。

虽然射箭运动较早进入书院,并未成为书院教学中的常设内容,但射箭运动进入书院则有其积极意义。射箭运动虽然脱胎于“六艺”,但又非完全照搬“六艺”,寄托了士人道德养成、风俗教化的众多寄托,在书院造士的功能下,寓武于文、造就文武全才应是书院历史上最为光辉的一笔。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被正式宣布废除之前,全国大多数书院仍然以科举教育为主要目标,射箭运动在书院教学中不可能占据较大的比重,也并非所有书院都建立了射圃,全国很多书院因地域狭小而未建立射圃,建立射圃的书院并不占多数,希图借助射箭这项古老体育运动提振士人体质和精神的努力,尚须之后很多年广泛的体育运动展开以后才得以实现。(齐文化研究院 武振伟)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4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