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主动健康’‘运动是良医’的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让体育真正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通过深入的科学健身普及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通过精准高效的运动干预破解青少年健康难题,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
11月27日,2025年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推进会在浙江湖州南浔举行。全国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体育总局相关单位、体育高校及企业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总结试点成效、交流实践经验、部署后续工作。
锚定国家战略 夯实民生根基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回应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破解实践难题的关键举措,旨在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服务体系,让运动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8.8岁,群众健康需求已从“免于疾病”转向“更高质量的健康生活”。老年人预防肌少症、青少年防控近视肥胖、职业人群缓解亚健康、女性全周期健康管理等多元需求,正推动运动促进健康成为民生刚需。自2022年底体育总局在上海、浙江、湖北、贵州、海南五省市启动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以来,全国工作呈现“多点突破、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逐步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域推进”的跨越。
试点亮点纷呈 创新模式可复制
目前全国各地探索出一批接地气、可复制的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创新路径。浙江南浔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创新打造“1+X+N”服务矩阵,通过“测、评、导、练”闭环服务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江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运动促进健康机构250余个,将“运动健身指导”纳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实现“医疗+运动”无缝衔接;河北打造“2+2”运动促进健康体系,154家融合载体覆盖城乡,累计培训专业人员2318人;厦门以数智化为特色,建成60余个智能健身舱,AI虚拟教练提供指导超300万人次。
此外,上海杨浦区创新“社区运动健康师”模式,联合高校、医院培育700余名复合型人才,服务近3万人次;山东出台《体卫融合高质量发展意见》,评选30家示范项目,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四川以“运动处方”为核心,按病种和人群分类试点,实现精准化服务;首都体育学院以“六大角色”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深化“三融三促”,打造校地合作样板,提供首体实践范式。各地实践共同诠释了《指导意见》“预防优先、融合发展”的核心原则,也为青少年、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提供了鲜活样本。
破解瓶颈难题 凝聚多方合力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当前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复合型专业人才短缺、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成熟、科技支撑薄弱等问题,仍制约着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正是《指导意见》聚焦破解的核心痛点。
《指导意见》从构建服务体系和完善支撑体系两方面提出9项任务,既强调为全人群提供“测、评、导、练”全周期服务,重点关注“一老一小”、职业人群、女性等群体需求;也明确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数智赋能、产业激活等举措,夯实事业发展根基。针对群众“治未病”意识薄弱、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突出“预防优先”导向;针对部门协同不足,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大体育”“大健康”格局。
围绕《指导意见》落地生根,会上明确了下一步重点工作:健全协同机制,打通体育、卫健、医保等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联动体系;建强人才队伍,推动高校增设运动促进健康相关专业,同时借鉴青少年健康促进人才培养经验,培育“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人才,制定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完善标准规范,印发《运动促进健康中心建设与运营指南》,明确场地设施、服务流程、安全管理等基础要求,推动服务标准化;打造示范标杆,建立全国优秀案例征集推广机制,以点带面激发全域活力;强化科研支撑,推动竞技体育科研成果向大众健身转化,助力群众科学健身。
“运动促进健康事业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在数智化应用、产业发展上走在前列,中西部地区要稳步推进、聚焦重点人群精准发力,少数民族、边远地区要结合自身情况,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坚持普惠原则、筑牢安全底线,让运动促进健康好做法惠及全国,好声音传遍城乡,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