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升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功能,全面加强青少年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28年,青少年科学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运动技能不断提升,体育锻炼习惯更好养成,7—18岁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身心健康状况持续改善。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效应日益增强,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保障条件更为完善,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工作路径更加明确,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行动
1.持续推动“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细化落实。制定操作手册、指南、课纲等,鼓励各地将“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 20条”融入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后体育锻炼,鼓励支持围绕“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开展科普活动。
2.出版系列科普读物。组织多领域专家,编撰关于青少年近视防治、脊柱侧弯矫正、心理健康、心血管以及肥胖预防等科普读物,形成系列体育科普丛书及指导手册等。
3.制作发布系列视频。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围绕耐力、 力量、速度、柔韧、平衡及灵敏素质等制作系列科普视频。制作关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减脂、脊柱健康和心理健康等主题系列科普动画。针对青少年抑郁、焦虑、网络成瘾等问题创编体育科普与体育干预系列短视频。
4.打造“专家直播间”,开展“云科普”活动。联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以电视或互联网直播形式与青少年、家长、校长、体育教师等“面对面”,针对身心健康重点问题,进行解读、互动、答疑等,提供解决方案。
5.组织全国青少年科学健身知识竞赛。举办“全国青少年科学健身知识竞赛”,采用“线上十线下”和“知识十技能”的模式,通过寓教于乐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传播近视防控、降低肥胖率、改善身体姿态异常等方面知识,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健身理念。
(二)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行动
1. 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技能。持续推动青少年熟练掌握 1—2项运动技能,调动资源支持中小学校上好“能出汗”、练技能的体育课。与教育部门协同配合建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多样化发展格局。鼓励学校建立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校代表队。
2. 加大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供给。持续举办“奔跑吧•少年”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等示范赛事活动,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建立完善分学段、跨区域的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保障赛事活动全年不断线,形成衔接有序、层次分明的赛事体系。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
3.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会同教育部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将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向青少年或符合标准的公益性社会体育俱乐部开放。加强社区青少年体育设施建设。新建的健身设施项目应确保配有适合儿童青少年的健身设施。鼓励各地合理利用空间,改建、新建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
4.加强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建设。引导支持青少年体育行业协会高质量发展。制定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行为规范,定期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调查、修订体育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建设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数据。鼓励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校内组建体育兴趣小组、体育社团,支持学生会组织广泛开展体育类校园活动,引入有资质的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
5.增加社区公益性体育服务供给。引导社区、家庭目标理念协同,引导更多家庭形成体育氛围,鼓励将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在社区、商圈常态化开展,进一步加大活动数量结构向基层倾斜的力度。支持地方体育形成部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亲子体育活动,增加青少年身边的体育参与机会。鼓励和规范社区内的家长、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等具备一定体育技能的人员自发、有序组织面向青少年的体育活动。
(三)实施青少年健康运动干预行动
1.融合推进运动干预。联合卫健、疾控部门开展以“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主题的“少年脊柱和视力健康”“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调查与干预”“青少年肥胖预防与干预”等专项活动。支持体育类科研院所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提供康复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针对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焦虑等青少年人群的早期干预工作中将体育作为干预手段,依托体育运动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加大健康问题运动干预的研究、实践与成果推广。
2.建立运动指导要点库。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特点制定差异化运动干预方案,形成运动指导要点库。实施运动、营养和医疗处方综合干预。在“奔跑吧•少年”等体育赛事活动中,设置科学健身版块,组织开展体质监测、体适能测试、健康评估等, 向青少年和家长提供针对性运动建议。
3.探索“一校一策”运动干预方案。地方体育行政部门联合教育、疾控部门支持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青少年运动健康监测数据,定期开展运动能力、健康状况的测试。针对青少年常见的健康问题,结合实际,探索“一校一策”“一人一策”的针对性运动干预措施。
4.开展综合试点。支持全国部分地方开展体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体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通过先行先试形成具有示范性和参考价值的制度机制、技术成果和典型案例,助力全国青少年健康素质提升工作。
(四)实施青少年科学健身与运动干预研发行动
1.推动数据整合与数据库建设。整合全国青少年运动健康相关数据资源,支持多部门开展数据共享与综合分析,为政策优化、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开发“大学生身心健康预警系统”, 实现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与干预。建立儿童青少年健身活动状况数据,定期开展调查工作。
2.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以重大专项为引领,聚焦重点问题开展攻关研究,推动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对青少年科学健身和运动干预相关研究的支持力度。促进体育与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研制针对青少年突出健康问题的综合干预技术。
3.开发体育科普、运动干预工具。编制分年龄段、分场景的标准化工具包,包括简易化体育科普教程、宣教课件、《家庭运动干预指南》等,配套运动能力自评量表、健康风险预警卡等实操工具。建设青少年健身科普平台,以健身科普微课、趣味运动游戏、运动挑战、亲子运动积分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健身科普知识,引导健康的生活模式。
4.研发智能化青少年体育器材设备。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智能化、趣味性与激励性强的青少年体育器材设备。支持校企联合开发 AI 体感互动训练系统、VR运动游戏化课程等。 推动AI运动能力测评等技术在体育课、校内外活动场景中的应用。
(五)实施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与运动干预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1.建设一批青少年运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深化体教卫融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搭建专门研究平台,发挥研发与智库作用。依托平台组建跨领域、跨学科、复合型专家团队,支持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形成更多实用性研究成果。
2.开展专项培训。体育行政部门联合教育、卫健、疾控等部门,针对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校医等开展专项培训,重点强化运动损伤防护、心理健康、个性化训练设计、 健康干预措施等实操技能,打造兼具运动指导、教学与基础健康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员队伍。
3.持续开展体育支教活动。通过抓好体育教学和训练、科学健身普及、体育师资培训、体育思政教育等方面,改善西部地区学校体育师资短缺与体育课程质量薄弱问题。支持支教志愿者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教法,全面提升支教地区儿童青少年体育技能与健康素质。
4.发挥教练员、专家、优秀运动员引领示范作用。组建优秀辅导推广团队,有序开展系列服务活动,包括开展校园公益课、拍摄科普短视频、参与健康专项活动等,形成科学健身传播新形式,打造受青少年欢迎的示范团队。
5.培养专门人才。推动体育院校增设“体育科普”“青少年健康干预”等相关研究方向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鼓励支持体医融合、校企合作,联合建立运动防护、体重管理、体姿矫正、心理健康等合作项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实施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与运动干预宣传行动
1.拓展校内、校外宣传阵地。强化学校、青少年宫、体育场馆、公园、社区等场域的宣传阵地作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普及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的相关知识,形成良好氛围。
2.面向校长、家长开展专门宣传与培训活动。推动提升中小学校长对体育工作、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重视程度,增强管理与干预水平。针对青少年体育与健康方面的问题,开设“家长课堂”,提升家长对青少年健康干预的意识与能力。
3.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中央与地方全媒体联动,形成多层级的“台、网、微、端、屏”宣传矩阵,进行立体化呈现、精准化传播。围绕体育赛事、重大节庆活动等,开展主题鲜明的运动健康宣传活动。用好新媒体平台,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与运动干预相关内容的宣传效果。
4.持续推动奥运冠军下基层宣讲服务活动。组织奥运冠军、 体育明星进校园、进社区、进公园活动,开展“冠军面对面”巡回宣讲与深入互动,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热情,诠释体育的价值功能,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促进青少年提升体育意识、意志品质和价值观养成。
5.发挥国家体育科普基地的宣传引导作用。依托国家体育科普基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学健身普及、体质健康干预的相关活动,形成科普宣传阵地。积极组织青少年体育科普作品征集活动,遴选全国优秀作品进行宣传推广。
三、组织实施
本行动计划由体育总局牵头,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按照职责共同推进实施。各地要将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与运动干预作为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长效机制,研究制定实施举措。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调研,加强业务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