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竞体>正文

感受时代脉动 共享全运激情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5-11-22    作者: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在十五运会期间,中国体育报前方报道组记录赛场精彩瞬间,见证运动员的拼搏,感受时代的脉动。盛会有落幕,但热爱不散、感动常在、奋斗不息。

故地重游 常来常新

作为一名网球专项记者,我曾多次来珠海报道网球赛事,但此番珠海之行却给予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少了一些松弛,多了一分厚重。

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承办十五运会网球比赛,这里也是我此行的主战场。我对这里非常熟悉,这里举办过WTA超级精英赛、ATP250巡回赛,是全运会至今唯一举办过职业网球赛事的场地。

全运会是四年一次的盛会,通过这个平台全面了解各地网球的开展情况,不仅是为了完成好赛期稿件,更有助于为将来完成更客观、更专业的报道收集养料和素材。

正因为如此,完成两周全运会报道工作,会有别样的收获与感触。比如借助此次机会,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历届全运会网球项目情况,发现那些“老黄历”和每一次“新征程”都有内在逻辑联系。

如今中国网球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已经有更多球员在职业赛场立足,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化。金字塔塔尖越是夺目耀眼,夯实塔基的意义也越应该予以重视。本次全运会过程中,无论是各地网球工作者,还是球员,都提到过地方体育部门在推动网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全运会就是重要抓手。

中国网球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化,更离不开全国各地网球沃土的滋养。男单冠军吴易昺和女单冠军朱琳都是在职业赛场取得过瞩目成就的球员,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地方体育部门的支持表示感谢,“很多外国球员很羡慕我们,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支持。”感恩之心与家国情怀溢于言表。

国际潮流与本土特色结合的模式,始终是值得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课题。作为一名网球记者,既要拥有国际视野,也要研究中国特色,这样才能呈现出更多对中国网球事业发展有意义的作品。(马艺欧)

在功夫与烟火中读懂佛山

体育赛事活动是一扇大门、一个窗口、一种生活方式,为人们了解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提供了更多可能。因为采访十五运会女足与女篮赛事,我在佛山停留了十天。这十天,我不仅见证了赛场上的拼搏,更触摸到这座岭南千年古城的温度与活力,解锁了它藏在功夫之外的万千风情。

说起佛山,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总与武术相连。这里是黄飞鸿、佛山无影脚的发源地,是叶问咏春拳的传承地,两大武术宗师的传奇故事,让佛山成为武术文化的重镇。如今,武术早已不是停留在影视剧里的传说,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日常。在有佛山“文化心脏”之称的佛山祖庙里,在黄飞鸿纪念馆前的小广场上,每天都有精彩的醒狮和武术表演,让无数中外游客流连忘返。也正是因为这份底蕴,除了女足、女篮比赛,十五运会组委会还把龙舟、太极拳、舞龙舞狮、七人制男子足球等群众比赛展演放在佛山。

佛山下辖的禅城、顺德、南海、高明、三水五个城区,因为历史发展的原因,叠加各区之间实力均衡,塑造了城市的多中心结构。正因如此,佛山各区均建有大型体育场馆,也才能拿出四座体育场和两座体育馆,来承办本届全运会女篮和女足比赛。

在承办女篮比赛的顺德体育中心体育馆,旁边就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和金榜美食街。很多观众会在赛前或赛后涌向那里,看岭南建筑,品尝当地美食。

离开佛山的那天,我的耳畔还回响着祖庙里醒狮的鼓点与赛场上的欢呼。十五运会的比赛会落幕,但那些赛场上的热血瞬间,街巷里的温暖相遇,文化中的精神传承,早已刻进这座城市的肌理,停留在每一位游客的故事里。(王世让)

我的全运之旅“不走寻常路”

“你跑什么项目?”

“我跑群众项目!” 

这是这段时间我与许多媒体同行朋友的对话。

全运会是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运动会,紧盯竞争激烈的竞技体育项目是很多媒体的通常做法,中国体育报作为体育传媒“国家队”,不仅聚焦竞技体育,关注群众体育的发展脉络也体现了这支“国家队”的专业性和全面性。竞技场上的激烈角逐精彩纷呈,而我们,在全运会上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15天的时间,虽然没有踏足一个竞技体育赛场,但我的首次全运会之旅,充实、感动、收获满满。

绝大多数群众项目比赛已在开幕前结束,在赛期只进行了最后三项舞龙舞狮、群众三人篮球和群众网球项目的比拼。每天“泡”在这几个项目的场馆里,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跨界”选手对运动项目的热爱和执着,看到他们因为全运会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团结拼搏,看到各民族的队员们共同携手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他们的故事有太多值得讲述,他们与体育相伴的人生有着不一样的温度和光芒。

别看是群众项目,但赛场的混合采访区、媒体工作间这些大赛的“标配”一样不少,赛事保障的软硬件设施对标竞技体育比赛,让这些从民间走出来的选手也体验了一把专业运动员参加大赛的感觉。从青少年到六旬选手,十五运会的群众赛事让老百姓圆了一个“全运梦”。

因为没想到有如此多媒体到来,用会议室改造的媒体工作间也上演了类似竞技体育热门项目的“一座难求”。无论关注度高低,每一场群众比赛的背后,都是人们对体育最鲜活、最纯粹的热忱。

这次“不寻常”的采访路线,让我在这个国内最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上,看到了体育最接地气、最动人的模样。(傅潇雯)

一次高强度的职业历练

我的十五运会征程被开幕式一分为二:开幕式前在男子水球与跳水赛场经受历练,开幕式后则转战深圳,投身于游泳、U22女篮以及田径马拉松的广阔赛场。启程前,我将全运会简单理解为一场“加长版的单项赛事”,计划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然而,真正的赛场给了我全新的定义。

我负责的多是热门项目,由于混采区空间有限,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我来到现场,看到文字记者区被挤得水泄不通,感受到其规模数倍于寻常单项赛事时,内心深受震撼。这场举国盛事,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同行,大家共同记录着这场中国体坛的巅峰盛宴。

众声喧哗中,各家媒体的聚焦点也各不相同,有的追逐热点运动员,有的情系家乡健儿。作为体育传媒“国家队”的一员,我需要进行更全面的报道,既要聚焦国手风采,也要关注新星发挥;既要记录赛场内的拼搏瞬间,也要捕捉赛场外的动人故事。

在所有采访任务中,深港跨境马拉松的报道最令我难忘。我与香港赛区的同事组成了跨境报道小组,从拿到比赛安排起便精心策划,反复沟通。比赛当天,我们全程追踪,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节点。由于凌晨便抵达现场准备,当比赛结束时,我与同事早已累得筋疲力尽,连交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这高强度的18天,与其说是完成了一次报道,不如说是一场高强度的职业历练。十五运会落幕,运动员们满载荣光,而我的“奖牌”是那一篇篇凝结了集体智慧与汗水的报道。是团队的力量,让我在这条新闻的赛道上,跑得更快、更稳、更远。(李东烨)

难忘的十一小时

十五运会的赛场上,总有那么一些瞬间,超越比赛本身,成为时代印记。此次负责报道全运会深港跨境马拉松,于我而言,是一段浓缩了兴奋、灵感与使命的十一个小时。

比赛前一天中午,与同事们聊起此次马拉松赛事的诸多细节,和那种万众期待的心情,灵感便在拂面而来的海风中不期而至,“我们何不来一次全程直击的纪实性报道?”于是,便有了从比赛当天11月15日0点到上午11点,摄影记者倪敏哲、文字记者李东烨在深圳湾口岸的深圳段,我在香港段,深港两地的实时沟通、协同作战。我们力图通过一线的观察和采访,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从边检人员到工作人员、志愿者,从运动员、教练员到裁判,在这一历史时刻每一个参与者的付出,以及参与其中的珍贵感受。

当城市刚刚入眠,我们便已奔赴岗位。倪敏哲前一晚在羽毛球赛场工作至凌晨,然后直奔深圳湾口岸;完成现场直击后,作为口岸解封后第一批入境人员,赶往香港赛区拍摄场地自行车比赛。我穿过香港凌晨3点的街头,前往媒体采访集合点,李东烨在深圳同样如此。

我们用脚步丈量双城赛道,用双眼观察瞬息万变,用头脑梳理千头万绪,最终用笔和镜头将每一个动人的片段、每一次跨越的艰辛,凝结为历史的底稿。好的报道,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它诞生于行走,成熟于交流,升华于对现场每一处细节的敏锐捕捉。我们深切体会到,新闻工作者唯有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能从容游刃于重大报道任务之间,不负时代赋予的记录职责。

当第二天看到报纸上的呈现,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感慨:“这不仅是运动员的舞台,也是媒体人的舞台。四年一次的机会,能深入其中感受每一个参与者汇成的澎湃脉搏,我与有荣焉。”(陈敏)

赛场上下有笑有泪

准确来说,我的第一届全运会之旅从10月就开始了。步手枪射击提前开赛,我在广州待了7天,见证中国“神枪手”打出了5项超世界纪录的好成绩。在这期间,奥运冠军刘宇坤在混合采访区的“脱口秀表演”成了我最期待的保留节目,无论记者问出什么问题,他总能用幽默风趣的回答逗笑大家。在紧张的比赛氛围中,刘宇坤还有向周围传播快乐的能量,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心理素质。

再说说眼泪。之前我听过一种说法,不同情绪下流出的眼泪,放到显微镜下看是不一样的,喜极而泣的眼泪像绚丽绽放的烟花,而伤心的眼泪棱角分明,像冰川的样貌。

当正处于低谷期的射箭选手李佳蔓看到观众为她加油时,流下的眼泪应该是烟花形状。她在采访中说,从世界杯总决赛到全运会,这一个月过得很漫长,她一直在否定自己和重建信心中循环往复,但是这次看到这么多人支持她,她通往洛杉矶奥运会的路有了更多信心。四川艺术体操队教练贾玮维在最高领奖台上流下的眼泪代表着喜悦,刚生完宝宝的她还没出月子就来到全运会,每一个队员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伤病,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们夺得了集体全能金牌。

射箭小将朱静怡流下的眼泪是内疚和自责。“姐姐们都要退役了,我知道这是我和她们的最后一场比赛。”近期比赛状态一般的朱静怡,首次全运会之旅可谓大起大落,好在最后获得的反曲弓混合团体银牌给了她信心。她说:“这是我的必经之路,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再次回到巅峰时刻,保持好状态,一直到洛杉矶奥运会。” (梁琰)

有速度更有温度

十五运会是我成为记者以来,第一次在前方参与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报道。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回忆起领到记者身份注册卡,走进记者工作间,在密集赛程和瞬息万变赛场寻找新闻亮点的那些瞬间,激动与忐忑交织的情绪又涌上心头。

身为群众体育的记者,本次广州之行让我深切感知“全民全运,全运惠民”的深厚内涵。从便民健身器材的焕新升级,到社区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从“冠军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到粤港澳联合组队夺得舞龙舞狮一等奖,体育的影响力扩大到场馆之外,真正实现惠及于民。

采访期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瞬间是在群众比赛三人篮球决赛时与香港选手苏嘉铭的对话。他讲道:“我不是来拿奖的,而是来圆梦的。自从得知香港将组队参赛,我就和同事加紧训练,只为能来到十五运会打一场球。”那一刻,我放下了“赶稿”的焦虑,静静地听他用并不标准却足够真诚的“港普”讲述自己的篮球故事。我想,体育新闻不只有速度,更应有温度。

在广州的半个月里,我对十五运会的另一个感触是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密切融合。在跟进“无废全运”应用于体育场馆的报道过程中,我就对十五运会的“体育+科技”深有体会。

十五运会已经闭幕,摘下这张颇具分量的记者身份注册卡,我想我有责任用敏锐的观察记录瞬间,用温暖的笔触书写故事,用深度的思考传递价值。未来,我将继续怀着这份热爱,记录每一个拼搏的身影,讲述每一个动人的故事,传递体育带来的感动与力量。(毛昀哲)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1   京ICP证020452号-4   京ICP证02045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