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印发《兴奋剂管制工作中的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权益保护指南》),首次针对未成年运动员群体出台工作指南,为其搭建温暖坚实的反兴奋剂防护屏障,这是我国反兴奋剂工作践行“以运动员为中心”理念的重要举措,同时也为推动全球反兴奋剂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近年来,全球都致力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体育领域同样如此。但具体到反兴奋剂工作,专门针对未成年运动员群体的保护措施和规范性文件尚待完善。基于此,中国反兴奋剂中心进行了专题调研,发现目前在兴奋剂管控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等方面存在不足和挑战。
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制定并印发了《权益保护指南》。据介绍,该《权益保护指南》依据《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聚焦兴奋剂检查、情报和调查、结果管理、隐私保护等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重点领域,共出台七章四十四条内容,同时提供了《未成年运动员检查工作程序》《未成年运动员调查工作程序》两个附件。
在“兴奋剂检查”环节,《权益保护指南》提出需要针对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制定不同的检查计划,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成年人陪同,样本采集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落实“教育先于检查”的原则等。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体育法研究所副教授姜涛评价说,这不是简单的规则调整,而是一次理念革新。《权益保护指南》的出台意味着将“运动员最大利益原则”真正落到了实处。
“情报和调查”“结果管理”“治疗用药豁免”“隐私保护”等环节,《权益保护指南》也都在充分尊重保障未成年运动员权益基础上进行了设计。如在结果管理环节建立起“三重防护”机制:审核证据时依据规定适度放宽证据标准;免除缺乏经济来源的未成年运动员的经济处罚,强化对辅助人员追责;配备听证法律援助,避免形成“孤军奋战”的局面。
再比如在隐私保护方面,《权益保护指南》中也有关于未成年运动员个人信息处理和实施违规信息非强制公开的规则,以全方位保障未成年运动员的合法权益。
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权益保护指南》的印发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运动员权益保护的高度重视,积极回应了《世界反兴奋剂条例》里关于受保护人群权利保障的规定,标志着我国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向精细化方向迈进。同时,这也是我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全球反兴奋剂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举措。
目前,中国反兴奋剂中心正在联合各省反兴奋剂机构,推动《权益保护指南》落地实施,并出台政策解读、未成年保护宣教物料等配套资源。另外正在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就已按照《权益保护指南》开展相关工作。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