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 博士 研究生导师 吴昊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产品与结晶,“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且可以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更是浓缩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其养身健心的效果已逐渐得到大众认可,已成为世界各地人民了解中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目前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分布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超过3亿人,太极拳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不容忽视。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必须更加充分重视太极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与弘扬。针对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用户已占全球总人口的近60%,互联网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学习和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使人们不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电脑、智能手机及网络连接,随时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与互动,基于“互联网+”背景对太极拳发展进行研究,对提高太极拳教学的效果效率、促进其国际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
一、“互联网+”为太极拳教学传播提供新天地
当前,互联网作为全新的科技产物,成为文化沟通与信息传播的主要与核心手段。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近几年处于爆炸式的增长与变革之中。移动互联网技术运用智能移动终端,以无线网络获取信息与资源,达到目标共享与互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现在已经日趋成熟,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普遍使用,具有受众面广、接受度高、进入简单、便携、易操作等诸多特点,因而依靠移动智能终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希望的信息,也能够在线上完成互动与交流。
“互联网+”的概念是将互联网与其它领域联合,互联网发挥媒介、协同的作用,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基于互联网的便携、及时、即时等一体化优点,其可以实现有效连通以及无缝覆盖,能够使受众以高效率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交流。将互联网与太极拳相结合并具体到移动终端上,将是促进太极拳教学与推广的一条有效而便捷的路径。通过构建“互联网+”太极拳的课程教学发展模式,满足太极拳文化传播中的多元化需求,在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中,把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代表符号进行提升,凝练文化精神内核,促进太极拳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与推广,是太极拳教学挣脱面临的文化困境的新的思路与办法。
二、“互联网+”对太极拳教学传播提出新要求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随之发展产生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及平台得以发展。互联网让教育资源更新、传递、保存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在线教学平台也持续壮大。“在课程教学领域中不断将‘互联网+’进行融入,教、学双方的优势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传统的教学得到了改变,加强了学习过程中各种方式的应用,使得学习得以全景化。”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外来体育文化的渗透与强势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播仍然面临不小的困难,表现在现代西方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元化地满足人们健身和休闲娱乐的需求,造成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呈现“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的状况,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追随世界潮流和坚持其文化精神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
二是要为“互联网+”太极拳教学提供全方位支持,在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体育教学的作用能起到理念、技术革新以及促进教与学的新思维的前提下,需要大力加强太极拳教学中互联网建设的投入,包括经费、教学人才、互联网设备、技术团队等,以支持太极拳课程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太极拳互联网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对学习者学习太极拳的促进和帮助作用,大力推进太极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太极拳运动这一“具象”和太极文化“意象”等多个方面,从符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太极文化传播的需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优化体育教学环境,顺应时代形势,大力构建基于“互联网+”太极拳的教学、传播平台,供教、学双方使用。
三是要在太极拳教学与传播中要确立文化导向型课程教学原则,挣脱技能优先的“路径依赖”,以其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培养人教育人。当前,太极拳教学还一定程度存在重技轻艺的弊病。太极拳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结晶和代表,不仅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更具备文化传承、人文教化、锻炼身心的功能,应重视学习者对其文化内涵的认知和领会,提高文化教学内容占比,促进课程人文性的增强。树立文化自信,坚持以创造、创新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华文化批判地继承,做到取其精华、科学简化、同现代元素适当结合、同外国文化元素适当结合,打破“文化势阱”的桎梏,推动太极拳及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四是加强太极拳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否则,再好的课程方案在落实中也会大打折扣,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课程改革的失败就是最好的例证。太极拳既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产品,是以文见长的“文化拳”,就要求教授者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这样在教学时才能表述准确,在运用双语教学交流时也才能翻译的更加贴切。如果一个中国的太极拳教师尚且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仅有肤浅认识,可想而知其在进行国际传播推广时能把太极文化说清楚说明白。实际上,很多外国朋友喜欢中国功夫,不单把太极拳当作技击运动的身体体验课程,更多是追崇太极拳养心健身的“天人合一”“和谐之道”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要结合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高度发达的背景,培养高素质且专业性强的海外师资,建设高水平的职业化、专门化太极拳教师队伍,以推广和传播太极拳及太极文化为己任,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创新教学传播手段,大力推进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五是编写适合海内外应用的优秀教材。太极拳教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进行太极拳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选取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以什么样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最有价值的知识”给什么样的人,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实践证明,教材质量的高低对人才培养和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太极拳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其蕴含的深厚文化不可能仅用一本或几本概述性教材就囊括其中,所以,要加强太极拳教材的系统化建设。尤其是用于太极拳国际推广传播的教材,不论是文字翻译、配图,或是太极拳及太极文化都更应该具有准确性、生动性和代表性,对一些专深知识如阴阳、五行、八卦理论和儒家思想等可以跨界合作,邀请相关学科的老师且又是太极拳的研究者或爱好者共同进行教材编纂,尤其要加强网络数字化教材和双语教材的建设。
三、基于“互联网+”进行太极拳微课设计
微课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一种新型课程资源开发方式,主要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依托网络进行教学的一种简单、便捷、有效、高效的教与学的形式,具有短小生动、传播面广、目的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优点,对于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不同的是,微课最大的特点与魅力在于其更直观且根据需要能多次重复地呈现太极拳教学内容与进度。太极拳微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图片、视频等多样的信息媒介以达到信息传递和课程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要具备课程设计、多媒体制作等许多专业知识,需要在课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需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因此,教师自身素质对微课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教学既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探索的环境和所需条件、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充分结合教学大纲设计出具体高效同时兼备趣味性的网上教学内容,还要不断创新学习策略和思维模式以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根据太极拳教学安排的需要,把太极拳微课分为理论教学类、技术教学类、战术演示类、实验教学类、运动欣赏类等类型。以技术教学类为例,可以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微课设计,先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微课类型,进而设计教学结构和整体布局、设计微课课件、设计微课拍摄详细脚本、微课录制与加工,最后投入使用,并在应用中进行评价、反馈、调整、完善。太极拳教学由于动作的难度、教师示范位置和示范面存在的缺陷、与音乐的配合、攻防含义的讲解、精气神和身体姿态的要求等,给太极拳教学增加不小难度。鉴于此,可以确定并制作好的太极拳相关微课在学生学习前发布到网络平台,让学生提前反复观看、欣赏,建立运动表象,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起到预习的效果;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就课前以及正在学习的内容进行相互探讨,为更准确有效地学习提出相应策略与办法,提高学习效果与效率;课后,作为教师示范的补充,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有利于纠正错误,提高学习兴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