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不少人意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始尝试走出家门,用更主动、更健康、更经济的方式抵御病毒的侵袭,织就“健康防护网”。晨练,是全民健身的一个缩影。
除了健身意识的提升,群众健身习惯也有不少改变,像从过去习惯一个人早晨“单练”变成乐于同团队、组织一起习练,像开始尝试公交车站、地铁站、办公室等不同场景的锻炼,像更多地利用公共体育场馆资源等。对此,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方应该准确把握群众健身需求的新改变,给出新方法、满足新需求。
资料图
比如完善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健身不只属于早晨,任何闲暇时间都可以进行锻炼;再比如加速场馆智慧化水平,根据不同健身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个性化定制健身方案,专业的教练还可以做到随时跟踪、回访;再比如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竞赛,让尚未消散的“全民健身日”热度延续下来,成为“全民健身月”乃至“全民健身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办人民满意的体育,落脚点就应该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