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高科技的娱乐活动。在劳动课上拿几片废布、一把玉米粒,就能做成一个沙包,下了课拿着沙包直冲操场,就是最纯粹的童年体育记忆。因为太喜欢,有一年‘六一’,父母就直接送了我一个沙包当做礼物,当时就像拿了大奖一样。”来自河南鹤壁淇滨区的“90后”张天航回忆道。
“二年级的时候学会的缝沙包,大家有的拿玉米粒、有的拿黄豆、有的拿小米,还有的拿沙子,就比谁缝的沙包大,谁扔的疼,幼稚得很。每个人的书包里都装着好几个各式各样的沙包,随时拿出来应战。”回忆起扔沙包的心情,张天航说:“课间10分钟休息,说句实话下课前5分钟就按捺不住了,一打下课铃拿着沙包就冲出去,快速分队,摆开队形,能多玩一分钟是一分钟。当时才二年级,一节课坐40分钟也实在难受,小时候虽然没有体育的概念,但是好动的天性还是在基因里的,比起教室,总想出去外边活动活动。扔沙包在教室外的空地就能玩,而且几个伙伴们都可以,也没什么技术含量,是当时我最喜欢的项目。”
资料图
“扔沙包的时候身体真的敏捷,一队人向对面扔沙包,对面的人要迅速躲过,还要捡起沙包、变换队形、迅速出击,直到打中对方,全部出局。有点像排球,也有足球、橄榄球的影子,可能是比体育课还早的球类运动启蒙。而且扔沙包的时候也特别闹腾,一个个扯着嗓子喊,比现在看世界杯还热闹。小孩子的劲头就是比较足,现在回想起来,体育能释放这种天性,更能保护这种天性,如果小时候的课外活动能更多一点就好了。”张天航说。
后来随着年级升高,教室搬得越来越高,张天航逐渐放弃了课间的扔沙包游戏,不过书包里的沙包一直放着。“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和体育委员玩,她好像会很多运动,也带着我教会了我很多运动。有时候课间我们把沙包当毽子踢,不小心踢到楼下了,还能借捡沙包的名义‘串’个楼,扩大活动范围,有时候就一起跳皮筋。童年的记忆很快乐但也很散乱,不过有时不经意从脑海中蹦出的片段大多数都和体育有关。”
图片来源:中国体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