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近视率高企、肥胖问题凸显、脊柱侧弯风险增加、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以及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低下,这些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国家体育总局联合5部门共同印发的《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三年行动计划(2026-2028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无疑是一份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该计划针对青少年这一群体,紧密围绕“科学健身普及”与“运动干预”两大核心,通过六大方面、二十八项具体任务,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
《三年行动计划》的制定体现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
首先,直面核心健康问题。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不良,以及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的交织出现,暴露了单纯依靠医疗或学校体育单一手段的局限性。《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正是认识到这些问题成因的复杂性,必须通过跨部门协作、多管齐下的方式予以应对。
其次,确立双重核心路径。整个计划的骨架清晰建立在“科学健身普及”和“运动干预”两大支柱之上。“科学健身普及”旨在解决“不知如何练”和“为何要练”的问题,通过知识传播、技能培养和氛围营造,提升全体青少年的健身意识和能力,属于“广谱性”的健康促进。“运动干预”则更具针对性,聚焦于已存在或潜在健康风险的特定群体,通过评估、监测和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实现“精准化”的健康改善与疾病预防。二者相辅相成,普及是基础,干预是深化,共同构成了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的完整闭环。
最后,构建协同实施框架。《三年行动计划》的六大任务环环相扣。从知识传播到活动实践,从精准干预到科技研发,从人才培养到社会宣传,形成了一个从认知到行为、从普遍到特殊、从当下到未来的动态推进系统。这体现了从被动应对问题向主动构建健康支持环境的治理思路转变。
《三年行动计划》呈现多措并举与精准发力
“科学健身普及行动”构筑知识防线,转变健康观念。通过细化落实“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出版系列科普读物、制作发布针对性视频、打造“专家直播间”、组织全国知识竞赛等举措,将晦涩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启蒙,旨在从根源上改变青少年、家长、教师对体育健身的认知,将“被动锻炼”转变为“主动健康”。
“体育活动促进行动”丰富实践场景,激发内在动力。通过提升运动技能、加大赛事供给、完善场地设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增加社区公益服务等途径,为青少年创造“想动有地方、会动有指导、爱动有舞台”的支持性环境。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立四级赛事体系、鼓励学校场地开放、发展社区体育等,有效打通了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壁垒,将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健康运动干预行动”聚焦风险群体,实现体卫融合。作为《三年行动计划》的亮点与难点。它明确提出将体育作为干预手段,融入对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焦虑等问题的早期干预。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建立运动指导要点库、探索“一校一策”“一人一策”方案、开展综合试点等工作,推动体育与卫生、疾控等多部门的深度融合,打破以往“体”与“医”的界限,确立了运动在健康管理中的非药物干预地位,为防控健康问题提供低成本、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研发行动与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强化科技支撑,夯实人力基础。研发行动聚焦数据整合、关键技术攻关、工具开发和智能器材研发,旨在用科技力量提升科普和干预的效率和精准度。人才队伍建设则着眼于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队伍,包括研究人员、教师、指导员、校医等,确保有足够合格的专业人员将蓝图转化为现实。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计划行稳致远的智力基础和执行力量。
“宣传行动”营造社会氛围,凝聚各方共识。通过拓展宣传阵地、面向校长家长培训、构建全媒体矩阵、组织奥运冠军下基层、发挥科普基地作用等,旨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强大舆论场,能够有效动员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健康第一”的共同理念,为各项措施的落地扫除观念和认知障碍。
《三年行动计划》以清晰的问题意识、系统的治理逻辑和务实的行动路径,定义了未来三年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的核心,体育被赋予了多元价值。它不仅能锻炼身体,更是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的“良方”,还能锻造意志品格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三年行动计划》期望通过深入的科学健身普及提升体育素养,通过精准高效的运动干预破解健康难题。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