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全运在生活中继续
当全运会群众赛事的烟火散尽,喧嚣的场馆归于平静,那些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身影,也回到了各自岗位。他们或许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警察,也可能是退休职工……身份各异,但在生活中继续着运动的精神。
体育的意义,从来不只停留在竞技成绩上。它塑造的是一种面对挑战的态度、一种持之以恒的韧性。回到日常,这种精神化为生活中的专注与担当,化为日常的自律与坚持。
在工厂的机器轰鸣中、在田野的风吹日晒里、在课堂的粉笔粉尘间、在手术台的高度专注中、在街头的昼夜巡逻中,他们用汗水与坚持,把体育精神融入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他们不是为了在赛场争金夺银,而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拥抱生活。体育赋予的强健体魄,让他们在生活中更有力量;竞技磨炼的意志,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具韧性。
全运会的赛场只是人生的一个片段,真正的比赛,每天都在生活中进行。在这条更漫长的赛道上,没有观众的呐喊,只有自我的较量;没有终点线的欢呼,只有日积月累的收获。
当我们为赛场上的精彩瞬间喝彩时,更应看到赛场外的坚持。因为在生活的赛道上,他们同样是胜者,用体育精神诠释责任,用健康体魄书写人生。(轧学超)
大学教师李金钢
以教为业 以赛为乐
“网球就像大家说的一样,一接触就再也放不下了。”代表河南队出战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网球决赛的李金钢回忆起第一次拿起球拍的场景,仍显得颇为激动。2012年,刚上大学的李金钢被网球课授课老师潇洒的单手反手击球吸引,而萌生了“打一拍”的念头,自此便再未停下脚步。
学生时代的李金钢曾在河南省大学生网球比赛中斩获乙组男单和团体冠军,成为高校网坛的亮眼新星。后来,他前往天津体育学院深造,在当地高水平组网球比赛中又揽男单和团体双冠,竞技水平再攀高峰。
在参加十五运会前,李金钢长期在信阳师范大学任教。他一边担任网球普修课、专业课教师及校网球队教练,一边在业余网球赛事中继续追梦,过着“以教为业,以赛为乐”的双重生活。李金钢说:“从一个校园到另一个校园,虽然身份变了,但是爱网球的心始终不变。”在课堂上,他将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融入教学,小到握拍姿势,大到战术布局,都耐心地给每一位学生讲解;在训练场上,他既严格要求队员,又注重人文关怀,凭借专业与热情将更多年轻人引上网球之路。
在李金钢的指导下,信阳师范大学网球队屡创佳绩。2019年至今,这支队伍在河南省内赛事中已经斩获两次团体冠军和一次单打冠军,连续刷新学校纪录。在这些成绩背后,是李金钢无数个早出晚归的身影。他很真诚地讲道:“我亲身经历过从网球‘小白’到专业教练的成长路线,深知老师的引导有多重要。”正是在求学时得到老师的悉心栽培,让李金钢坚定教书育人的信念。如今他也践行“薪火相传”的教育理念,让这份关于网球的情怀感染到每一位学生。
除了校园教学,李金钢还积极投身信阳本地网球运动的推广。相较于郑州、洛阳等城市,信阳的网球运动发展相对滞后,甚至是河南全省唯一没有网球组织的地市。来到信阳师范大学,李金钢不仅推动校园网球教学与社会网球运动一体化,而且筹划成立信阳市网球协会,积极组织各类网球赛事活动,使信阳这片河南网球“洼地”很快赶上了全省发展的步伐。“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球拍,就是我推广网球的最大动力。”李金钢笑着说:“希望我们能将信阳打造成豫南地区的网球特色城市,让这项运动惠及更多群众。”(毛昀哲)
急救调度员陈文静
急与静的双线博弈
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桥牌项目决赛中,广东队一名“00后”牌手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她叫陈文静,是深圳市急救中心一名急救调度员。
为备战十五运会,陈文静和队友们在预赛前就制订了系统的训练计划:线上定期配合,线下“以赛代练”。不同于全职运动员,陈文静必须从工作间隙中挤出训练时间。“像我这样需要倒班的岗位,休息时间很难固定。如果轮到我上夜班,那就在白天参加训练。”她说得轻描淡写,背后却是无数个日夜交替中的自律。
放眼整个120调度大厅,陈文静是最年轻的组长。在她的身上,工作的责任感与桥牌的热爱延伸到同一个方向——对精准判断和冷静应对的极致追求。“急救调度和桥牌,其实都考验人的责任心,只是难度有所不同。”陈文静分析道:“在工作上的难题大多可以通过流程和努力去解决,桥牌想要取得突破则难得多。”她坦言,在压力大、工作繁忙时,也曾想过放弃,可是每次坐到牌桌前,那种纯粹专注于逻辑与策略的状态又让她割舍不下对于桥牌运动的热爱。
如果说桥牌是思维的战场,那么急救调度则是在实打实的生死线上奔跑。当谈及工作时,陈文静的声音不由得沉稳起来。据她描述,求助者有时因惊慌无法准确描述现场。这时,调度员不仅要快速获取关键地址,还要安抚情绪、提供心理支持,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这份看似与桥牌毫不相关的工作,在她眼中却有着内在相似性。“虽然看不到对方的牌,但是可以通过他们打出的牌和信号体系,去反向推理他手上可能是什么牌。”陈文静说:“在调度中,我们也常常面对信息不全的情况,比如报警人讲不清具体病情。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语气、呼吸等片段式的表现,去推测现场的真实状况。”
不久前的一次接线经历,让她更加坚信这一点。当时,有患者在足球场突然晕倒,她在接警后迅速确认位置并调派救护车。按照常规流程,调度员得知患者尚有呼吸且呼吸正常,通常会等待救护车到达。但是陈文静多了一个举动:她视频连线现场人员,通过实时画面,敏锐地判断出患者出现“张口呼吸”,这是濒死的征兆!她立即指导现场人员进行胸外按压,并使用AED除颤,直至医护人员到场。正因为陈文静的机敏判断与果断处置,一条生命得以挽回。那一刻,她不仅在执行流程,更仿佛在打一场不能输的牌局。(毛昀哲)
机场地勤李楚嫣
澳门姑娘的全运双城记
鼓点阵阵,醒狮顾盼生姿。近日,在广东佛山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展演项目舞龙舞狮决赛中,压轴出场的粤港澳联队凭借出色表现赢得满堂喝彩,最终荣获南狮传统项目第二名。这支队伍中,一位来自澳门的姑娘吸引大家的关注,她是35岁的李楚嫣,与舞狮结缘已近二十载。
“有‘澳车北上’政策,现在去广东训练很方便。”李楚嫣语气轻松地说道。然而,这份便利背后,是她为了备战全运会数次的双城奔波。作为澳门机场的地勤工作人员,她白天忙于工作,夜晚和周末则全心投入训练。这样的生活节奏,在备战全运会期间已持续数月。
这支今年4月才组建的队伍,面临的首个挑战便是队员间的默契磨合。来自粤港澳三地的队员对鼓乐节奏和动作力度各有习惯。“手的速度要快一点,力度要强一点。”作为队中镲手的李楚嫣边比划边解释,“师兄们都很耐心,总是说‘没关系,我们重来’。”南狮传统项目的精髓在于通过醒狮与道具的互动来演绎故事。比赛中,队员们用桌子、绸布等道具,生动讲述了翻越高山、跨越激流,最终战胜蟹王的传奇故事。
这份默契来之不易——赛前,已结束比赛的联队成员自发帮忙整理道具、呐喊助威,展现了三地队员亲如一家的情谊。“如果有机会,一定要继续一起备战。”李楚嫣眼中闪着光,“我这次来主要是吸取经验,搭一座连接的桥梁。”她坦言,广东队伍已以“国际比赛的状态”投入训练,而澳门队员多是业余练习,“我们需要学习他们的训练强度和模式。”
在澳门,李楚嫣不仅是运动员,更是舞狮文化的推广者。从初中接触舞狮至今,她见证了这项传统文化在澳门的传承与发展。“现在澳门学校虽有舞狮项目,但仍需更多推广平台。”她希望未来能举办更多比赛,让更多人领略这项运动的魅力。
作为教练,李楚嫣深知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小朋友需要从小比赛积累经验,运动员的心态需要时间磨练。”谈及未来,她目标明确:“我希望将这次学到的知识带回澳门,分享给所有教练和队员。”
李楚嫣和她的队友们将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舞动,用醒狮讲述更多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青春故事。(傅潇雯)
大学生徐辉
轮椅上的追光者
当全运会群众比赛的掌声渐渐平息,运动员们回归日常,那些赛场之外的坚守与热爱,同样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对于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模型(航空)项目室内橡筋动力滑翔机决赛运动员徐辉而言,走出赛场,便是重返学习与训练交织的逐梦征途。
来自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徐辉,因身体原因与轮椅相伴,却在航空模型的世界里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可能。“我用另一种方式追逐飞行梦想”,这句朴实的话,是他与航模运动的生动写照。
这项看似“安静”的赛事,实则暗藏玄机。在限定空间内,需通过精准调校机翼、控制重心、掌握起飞技巧,让橡筋释放的动力转化为最长留空时间。“它既考验动手能力的精细度,也要求选手具备敏锐的空间感知力与超乎常人的耐心。”对徐辉来说,每一次调试都是与自我的对话,每一次试飞都是向梦想的靠近。
选择航模,源于他对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的向往。“尽管身体有局限,但在航空模型的世界里,我可以自由创造和翱翔。”徐辉坦言,每次看到调试后的飞机稳定盘旋,心中便涌起满满的成就感。这份热爱支撑着他走过无数个日夜,也让他站在了全运会决赛的舞台上。“能来到这里,是对我技术的认可,更是对坚持与热爱的最好回报。”谈及这份荣誉,他满怀感恩,感谢教练的悉心指导、家人的默默支持,更感谢所有相信“梦想无界限”的人。
比赛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回归校园的徐辉,很快找回了学习与训练的平衡点。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周末的上午,学校的训练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反复练习绕橡皮筋的动作,精进每一个技术细节,即便过程枯燥,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与此同时,他还主动为其他同学提供航模指导,希望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青少年走进航空模型的世界。
回望训练之路,徐辉收获的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有意志的磨砺。无数次试飞失败,教会他快速调整飞机状态。作为轮椅使用者,他摸索出用辅助工具完成精细操作的方法。
谈及未来,徐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希望在提升航模设计与飞行技巧的同时,以自身经历鼓励更多残障人士参与航空模型运动,让他们知道“身体的局限阻挡不了梦想的飞翔”。
对徐辉而言,航空模型早已不只是一项运动,更是突破自我、追求无限可能的旅程。从校园训练场到全运赛场,他用热爱与坚持证明了:只要心怀热爱,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蓝天”。(冯蕾)
退休工人李秋菊 谭金美
续写健康人生
在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门球项目女子双人赛中,湖北组合李秋菊/谭金美凭借默契配合与稳定发挥摘得冠军。这是她们在全运舞台上的高光时刻,而当掌声与鲜花渐渐散去,她们又回到了熟悉的门球场,把全运会的激情转化为日常健身的动力。
62岁的李秋菊是襄阳市电信局的退休职工,接触门球已有16年。曾多次在全国门球赛事中取得好成绩,其搭档谭金美61岁,与李秋菊配合多年,两人在日常训练中配合默契,在比赛中相互鼓励。夺冠后的“黄金组合”很快回归到平凡生活中。李秋菊坦言,门球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刚开始接触门球是为了锻炼身体、结交朋友,没想到越打越喜欢。”16年来,她坚持每周训练,不仅收获了健康,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球友。“门球需要动脑思考,也需要团队配合,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都很有益。”她说道。
回到社区门球场,她们依旧是那个准时出现的身影。清晨的阳光下,李秋菊和球友们一起热身、练球,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全运会的冠军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我更看重的是门球给我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她说,“今后会继续坚持打门球,不仅为了竞技成绩,更为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谭金美则计划在社区开展门球推广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门球运动节奏适中,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参与到门球运动中来,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对于未来,两位老将有着共同的心愿:继续在门球场上挥杆,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全运会的舞台很精彩,但生活中的门球场同样重要。”李秋菊说,“我希望能一直打到打不动为止,让门球陪伴我度过健康快乐的晚年。”
当冠军的光环褪去,李秋菊和谭金美选择回到门球场,继续她们的健身之路。她们的故事,是无数全民健身参与者的缩影,也是“全民全运、全民共享”理念的生动注脚。(轧学超)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