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规范“运动处方” 护航科学健身——专家详解《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2025)》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5-10-22    作者:傅潇雯

《临床运动处方实践专家共识(2025)》以下简称《共识(2025)》今年正式发布,为临床运动处方的规范制定与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报邀请《共识(2025)》的通讯作者——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梁辰、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体育专委会主任委员孙明晓,就有关内容进行专业化解读。

问:什么是临床运动处方?

孙明晓:临床运动处方是指由医生、康复师或经运动处方技术培训合格人员,针对临床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运动干预特点,经过运动风险评估后制定的包含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和不同疾病注意事项的运动指导方案。《共识(2025)》基于又区别于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的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中运动处方的定义,规范了参与临床运动处方制定、实施的人员组成。临床运动处方适用的范围以及临床运动处方的主要内容(要素),特别强调了临床实践中运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问:请介绍一下运动处方工作的历史演变。

梁辰:运动处方的概念与实践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1954年,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首次对运动处方进行了定义,认为“运动处方类似医生给病人开的医药处方,是指符合个人状况的运动程序”。同时,芬兰学者提出了运动处方构成的四要素,即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方式,并创建了运动处方的制定方法。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的术语,使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展开大量研究,不断丰富其概念、分类、内容及实施流程。在大量科研数据的支持下,运动处方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防治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获全球公认。在国际运动处方的推广进程中,ACSM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1975年,ACSM首次出版《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截至2018年已出版10版。该指南历经40余年不断修订,从最初面向心脏康复医生的小册子,逐步发展为涵盖不同年龄、心血管风险及常见慢性病人群的专业指南,对运动科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影响深远,成为全球公认的权威参考,“运动是良医”的理念也深入人心,成为全球健康促进的科学指导。

在我国,运动处方概念于1978年首次在《运动医学》一书中出现,标志着现代运动处方研究的开端。随后相关研究逐步深入,临床中关于运动处方对冠心病、糖尿病等的治疗研究也陆续见诸报道。进入21世纪,国内众多学者和科研机构持续修订和完善运动处方的内涵与应用。2023年,《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发布,明确运动处方是由经培训合格人员,根据个体健康信息、体力活动水平、医学检查、运动风险筛查及运动测试等结果,制定的个性化运动指导方案,涵盖运动方式、频率、强度、时间及注意事项等,为运动处方的规范化实施奠定了基础。

本次发布的《共识(2025)》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整理归纳,旨在成为医生开具运动处方的实用参考,助力相关工作的规范开展与推广。

问:临床运动处方主要适用于哪些人群?

孙明晓:临床运动处方属于运动处方大范畴的一部分,有别于健身类和提高身体素质类的运动处方,主要应用于临床医生诊疗疾病的场景。其适用范围主要是就诊的病人以及疾病高风险人群,也包括处于特殊生理阶段、需要临床干预的人群。具体包括慢性病及风险人群、运动损伤人群、围手术期人群等。这里所指慢性病及风险人群,包括临床诊断有慢性病或具有慢性病症状体征以及存在慢性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另外,存在运动损伤的人群即便没有慢性病,因为运动系统存在问题也应该属于临床运动处方包含的范围。围手术期人群无论何种手术,都存在运动受限或风险增加,如果需要参与运动也应该开具临床运动处方。

问:为何选择了这九类人群形成运动处方共识?

孙明晓:《共识(2025)》主要聚焦于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最常遇到的几类健康问题。其中,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如孕期、产褥期及更年期,虽属正常生理阶段,但仍需临床医生进行系统性的健康管理与维护。其余几类疾病,则是当前国民中非常普遍、亟待健康干预的主要问题。运动在这些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通过医生的专业指导,能为慢病人群带来更显著的健康促进效果,这也正是运动处方工作的初衷与目标。参与撰写这九类疾病(或生理状态)运动处方的核心专家,均来自中国女医师协会医体专委会,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运动处方研究及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行业代表性和引领作用。例如:我是国内较早开设多学科联合减重门诊的医生之一,在三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逐步构建了以内分泌代谢、临床营养和运动医学为核心的规范化减重流程,并牵头搭建了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体育专委会,担任首任主任委员;丁荣晶教授自2012年起在临床开展心脏运动康复工作,2015年通过美国心脏康复专业资质认证,至今已为超过2000例患者提供心脏康复运动治疗;俞丽丽医生自2017年以来,在围孕期和围绝经期保健工作中,已将孕期运动及更年期运动整合进“一日门诊”模式,形成系统化健康管理路径。

上述扎实的临床实践,为这九类疾病(或生理状态)运动处方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问:制定临床运动处方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梁辰:临床运动处方的制定强调标准化和规范化,必须遵循保证运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主要步骤包括运动风险筛查、运动安全/能力评估、运动处方制定。在正式开具处方前需要进行运动风险筛查,主要包括对心肺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相关症状体征以及危险因素的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进行运动风险分级,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运动安全和能力评估。如果运动风险筛查为中、高风险就需要进行心肺运动风险评估和躯体运动风险评估,选取临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运动试验等手段了解运动受限情况,再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运动处方,以降低运动伤害,保证运动科学有效。

问:什么是运动风险筛查?具体如何操作?

梁辰:运动风险筛查是通过问询基本健康信息与临床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确定运动者的健康状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运动安全/能力的个性化评估。具体是通过问诊、问卷的形式对就诊者的基本健康情况,比如性别、年龄、饮食、睡眠、家族病史、生活工作中的体力活动、运动习惯和运动反应等进行问询,同时结合既往的病历和体检结果对心肺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疾病、相关症状体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分级,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运动安全和能力评估。

问:心肺运动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孙明晓:心肺运动风险评估是让患者采用走、跑、骑车等运动方式进行试验,医生实时观察运动中的症状体征、心率、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气体代谢等指标,以了解患者对运动的适应性,从而确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强度。运动试验中如无终止指征,患者应该达到85%的预计最大心率的运动强度才能结束运动。预计最大心率可以采用220减去年龄计算,85%的预计最大心率属于中等运动强度,对于大部分慢性病患者来说都是安全的,这个强度也能覆盖大部分的健身运动。如果运动试验中出现了终止指征,如心电图ST-T改变、血压异常增高,头晕大量出汗等,就要记录此时的心率。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应该参考这个强度制定靶心率,一般为症状心率减去10次/分。

问:什么是躯体运动风险评估?其目的是什么?

梁辰:躯体运动风险评估是针对运动系统健康问题进行的评估,是运动处方制定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身体姿态、疼痛和骨关节及肌肉功能进行的评估,目的是制定运动处方时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并避免运动损伤。可以通过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物理试验等方法,或者依据固定的肢体功能评估方案,如功能性动作筛查(FMS)、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SFMA)等,了解参与运动的肌肉、骨骼、关节等结构功能的情况,并对部分动作链的整体功能进行评估,以确定运动受限情况,从而在制定运动处方时避免加重病情的练习或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

问:一个完整的临床运动处方应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孙明晓:FITT原则(频率、强度、时间、方式)是所有类型运动处方都遵循的,临床运动处方也不例外。运动处方应包括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共4个基本要素。针对临床应用场景,运动方式、时间、频率应充分考虑到患者实际情况,如住院期间、居家休息期间、重返工作学习之后等。运动强度必须在运动风险筛查和运动安全/能力评估基础上制定。不同慢性病和生理阶段都有其特殊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治疗用药、生活方式和运动等。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制定运动处方除了FITT四个要素,还要特别注明口服药、注射胰岛素后运动的注意事项,运动中防止出现低血糖反应,出现外周血管神经病变时怎样避免运动伤害等问题。

问:临床运动处方在运动方式的选择和安排上有什么建议?

梁辰: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2次抗阻运动。抗阻运动可以与有氧运动相结合,两次抗阻运动中间至少间隔1天。每次运动前、后都结合柔韧性运动,使运动中的肌肉关节得到充分预热,避免受伤。有氧运动是健身运动最常见的方式,简便易行,形式多样,相对安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调节代谢,改善体成分,降压降脂降糖等。抗阻运动可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运动能力选择,除了增强骨密度,增肌减脂的益处,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姿态不良,提高力量、平衡等身体素质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柔韧运动是抗阻运动的重要补充,对于抵消抗阻运动带来的肌肉疲劳,增强关节活动度,提高柔韧素质,改善植物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因此建议临床运动处方的运动方式尽可能选择有氧+抗阻+柔韧的联合运动。

问:如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强度?

孙明晓:《共识(2025)》特别强调运动处方的个性化。大部分慢性病患者都属于运动高风险人群,因此充分了解既往的运动习惯和水平,同时依据运动试验结果确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强度显得尤为重要。运动习惯是指持续三个月及以上的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果达不到这个水平均视为没有规律运动,需要评估运动能力,同时尽可能通过运动风险筛查和评估避免运动可能带来的伤害。运动处方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始运动强度确定后执行1至3个月就需要重新进行评估,修改运动目标和训练计划,根据运动适应性逐渐调整运动强度。例如,某患者的初始运动强度是50至70%的预计最大心率,当他运动1个月后,心肺耐力得到提高,就可以进阶为65至80%的预计最大心率强度。反之,如果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或发生急性运动损伤,就需要降低运动强度或减少运动时间甚至停止运动。随时调整运动方案是临床运动处方规范化流程的重要环节。此外,对患者的管理也非常重要,应教会患者自我监测,或通过便携式设备监测相关指标,并建立与医务人员日常咨询的途径和机制。

问:每次运动的建议时长是多少?依据是什么?

梁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健康成年人应该每次进行30至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这也适用于大部分的慢性病患者或者特殊生理阶段人群。低于30分钟的运动不利于养成运动习惯,训练效果也不显著;超过1个小时的锻炼则容易引起运动疲劳或运动伤害。因此建议临床上以30至50分钟作为大部分患者每次参与锻炼的运动时间。另外,整个运动过程一定要包含运动前的热身,以提高身体对运动的适应性,也要包含运动最后的放松和拉伸,以帮助身体放松,消除运动疲劳,保证下一次训练计划的实施。

问:临床运动处方是否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

孙明晓:是的,临床运动处方是一项长期工作。一次就诊、一张处方不能保证运动锻炼的效果,应该至少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或监控,询问患者实际的运动情况,了解运动中的感受,尤其关注不适症状。每3个月应为患者安排复查,包括临床指标、治疗情况和运动生理参数,以了解运动对其整体健康的影响。根据运动处方执行情况和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运动安全及能力评估的复测,做出效果评价并动态调整运动处方。

问:长期的训练计划应如何规划?

梁辰:长期的训练计划可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提高阶段和稳定阶段。开始锻炼的1至2个月为适应期,提升期往往可以持续5至6个月,之后进入稳定期。每达到一个阶段后,可依据定期评估结果向下一个阶段进阶。调整内容可包括运动频率、时间和强度以及注意事项等,可以调整其中一个要素,或综合考虑多要素以达到提高或降低运动量的目的。调整过程需要坚持超负荷原则、针对性原则、个体化原则、可逆性原则及循序渐进原则。该阶段需要特别注意运动间歇的休息安排以及运动后的身体机能恢复情况。稳定期如无新发的健康问题,一般应维持运动量,不随意停止运动,以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维持运动带来的健康效益。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1   京ICP证020452号-4   京ICP证02045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