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碧云花园小区小广场上,孩子们在玩耍,居民们或在树荫下小憩,或在打乒乓球……然而,在两年半以前,这样的环境对小区居民来说甚至是奢望。
碧云花园小区建于2002年,是奉新县第二个正式的商品房小区。随着时间推移,小区积水、管道堵塞、路面破损、屋顶漏水、停车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让居民苦不堪言,“脏乱差”也成为小区环境的代名词。2022年6月,作为超过20年的老旧小区,碧云花园小区启动改造工作,当年12月完成改造。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起的“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要求,碧云花园小区在改造前期规划中,合理安排公共空间,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外,尽可能保留休闲健身场所。“我们遵循的原则就是‘一院一策’,根据每个小区实际情况进行改造。”奉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老旧小区改造办主任古斌表示,碧云花园小区当时主要矛盾在于停车难,在前期召开的居民征求意见会上,各方对于改造设计展开激烈讨论。“包括小广场,居民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建篮球场、建羽毛球场,需求各不相同。”古斌说。
需求众口难调,小广场到底要规划哪个项目的场地,社区党支部书记邓金根表示,最后还是通过投票决定,“乒乓球是‘国球’,普及度和参与度较高,球桌占地面积也小,可以摆放多个。”从前,小区内小广场设施陈旧,健身器材损坏严重,且因无人管理,杂草丛生,蚊虫到处飞,为数不多的空地上居民们支起衣架,晒衣服、晒被子。现在小广场有两个乒乓球桌,健身路径也升级了,跳广场舞的空间变大了。
作为超过20年的老小区,这里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全靠居民们自发成立业委会。业委会成立之初有七位业主代表,其中五位是党员。第一届业委会主任王明华说起改造后的居住家园赞不绝口:“现在的环境在奉新县可以说找不到第二个。小区面积大,干净整洁,绿化好、亮化好、路面硬化好,还能满足基本健身需求,住得很舒服。”
邓金根表示,改造前由于无法忍受“脏乱差”的环境,不少居民都要搬离碧云花园小区。但是经过短短半年施工改造,这里环境好了,安全隐患没有了,令其他小区居民羡慕不已。古斌介绍,在改造工作启动后,他们聘请小区居民担任义务监督员并颁发聘书,随时随地监督施工质量。自己的小区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自己爱护,改造后每年的居民满意度都能达到95%以上。回忆起当时考察现场时的场景,古斌说那时污水横流,管网堵塞严重,一下雨就积水,“现在大家看到了变化,享受了改造成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就能自觉地爱护环境了。”
7月正值酷暑,小广场健身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早晨和晚间,天气好时两个乒乓球桌甚至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奉新县教育体育局体育发展中心主任熊萍看到小区的实际情况后,认为这里空间充足,还可以再增设乒乓球桌。碧云花园小区改造时,以居民需求为核心,将乒乓球桌作为重点设施纳入改造清单,同步规划健身器械区、凉亭等公共空间,兼顾了运动与休憩功能。改造工作不仅有“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政策上的支持,也得到了中国体育彩票公益金的资金支持,地面铺起了塑胶,健身设施在小区实现“零成本”落地。
家门口有了小型健身场地,居民们实现了随时下楼随时锻炼,还自发组建乒乓球兴趣小组。今年63岁的吴小红,就是在周围邻居带动下打起了乒乓球。还有在这里居住了20年的退休小学体育教师谢细妹,退休后为了强身健体她先是练习健身操,后来又跳广场舞,慢慢地有了三五个老姐妹,现在形成了一支几十人的广场舞队伍。
“现在小广场地方变大了,能跳广场舞的人就多了。”谢细妹说,除了高考、中考那几天休息,她们坚持天天跳舞。
为加强邻里交流,丰富居民业余生活,社区经常在小区内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比如群众性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等。此外,社区还定期举办运动会,以小区为参赛单位,参加跳绳、拔河等趣味项目,碧云花园小区也取得过不错的成绩。“有的老人没有智能手机,还经常说有活动时让我给他们打电话。”小区专职网格员张春霞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交流平台,居民之间互动、沟通多了,一些问题矛盾都能在第一时间化解。“利用居民的自治模式,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方面减少我们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居民能够齐心协力把小区建设得更好。”邓金根说。
碧云花园小区的案例,反映出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转化为社区级可落地的“小切口”工程,通过硬件提质激活居民参与度,以乒乓球为纽带重塑社区健康生态。碧云花园小区的经验已推动宜春市在297个社区、142个公园进行相似改造,成为“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政策的地方实践范本。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