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首页>全民健身>正文

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让更多人登上全国赛场,凸显“全民全运 全运惠民”的理念——他们的故事诠释热爱的力量

来源:中国体育报    时间:2025-08-21    作者:轧学超 傅潇雯 冯蕾

海南龙舟队:青春桨声回荡全运赛场

发令枪响,碧波翻涌。2025年盛夏,湖北仙桃的水道上,一支平均年龄仅23岁的海南龙舟队正劈波斩浪。她们以女子100米直道赛预选第一的锋芒,为海南龙舟运动实现了全运会决赛圈的历史性突破。这支以“天涯海角矿泉水女子龙舟队”为班底、年龄横跨19至32岁的年轻队伍,在海南省体育赛事中心的支持和科学指导下,历经刻苦磨砺与团队淬炼,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中夺得女子100米铜牌、500米第四名,让沉寂多年的海南龙舟运动展现出全新的蓬勃活力。

13.jpg

“选择她们,看中的就是那股子冲劲和潜力。”三亚龙舟协会会长、女子龙舟队主教练翁忠学目光坚定。这支年轻队伍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自2023年8月1日协会组建,女子龙舟队便成为核心力量。队员们是海南省体育人才引进与选拔机制下,从各地经严格筛选招募而来,其中不乏从皮划艇等其他水上项目转型的运动员,田苗俊便是其中之一。“海南提供的平台让我有机会拼搏,龙舟运动为我开启了新的奋斗方向。”田苗俊说。

队伍中,年轻队员的爆发力是引擎,老队员的沉稳与节奏感则是船舵。日常训练被切割成晨、午、晚三块高强度拼图。海风咸涩的三亚河上,“以老带新”是铁律。“新队员节奏快但力量薄,老队员力量足但频率慢,”翁忠学点出关键,“我们分开练,年轻队员猛攻力量,卧拉从六七十公斤往上提,老队员则要‘提速’,适应快节奏。”

当队伍满怀信心抵达决赛地,一个严峻挑战摆在面前——比赛用船与日常训练的“重船”截然不同,决赛中静水湖面使用的是又宽又轻的船体,原定技战术面临失效。“这几乎意味着要从零开始适应。”翁忠学坦言。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队伍无法临时购置新船,展现了海南健儿自力更生、灵活应变的智慧。队员们迅速调整桨法,“就像让习惯七步跨栏的人突然改八步,”他解释道,“最终,依靠过硬的个人能力和无间的团队协同,我们克服了器材困境。”

决赛时,两名核心女队员顶着高烧,又遇生理期。“没有替补,她们硬是咬牙上了场。”鼓手翁琼瑜回忆道。作为龙舟的“灵魂”,她深知鼓点如心跳,再难受也必须稳住节奏,奖牌背后是更宏大的愿景。这支“青春混编舰队”的成功,正悄然改变海南龙舟的生态。“以前大家觉得海南龙舟‘走不出去’,没人愿练。现在,从海口美兰区的渔村周赛、月赛、季赛,到各市县自发组织的龙舟队,热情被点燃了!”翁忠学欣喜地看到改变。

桨叶翻飞,搅动的不只是水流,更是热浪般的激情。这支由青春与经验、梦想与汗水交织而成的海南龙舟队,用青春的热血与集体的智慧证明,即使船不同、水不同,只要心齐力聚,便能击碎质疑,让天涯海角的龙吟,响彻更广阔的江海。她们的故事,是海南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发展的生动注脚。

“小海豚”用热爱提升青春温度

三层蛋糕烛光跃动,欢快的《生日歌》旋律中,头戴生日帽的志愿者们笑靥如花。近日,在十五运会群众比赛毽球项目决赛间隙,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桃蹊食堂内欢呼阵阵。这场为25名8月出生的“小海豚”志愿者们举办的集体生日会,照亮了赛事背后那些因热爱而凝聚的青春力量。

14.jpg

当十五运会的毽球项目在广州应用科技学院肇庆校区如火如荼展开时,159名来自这所学校的“小海豚”,用专业与热情为赛事注入温暖动能。这些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小海豚”,在暑假里放下书本,从四面八方集结校园,将沉寂了一个月的校园,点燃成志愿服务的热土。他们的故事,正是体育精神与青春热爱交织的生动注脚。

“我们从去年12月底就开始招募志愿者,在正式开赛之前,志愿者们接受了场馆基础与通用知识培训等,为提供专业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带队老师李咨莹说。

从场馆基础与通用知识培训,到岗位专项实操演练,从防蚊灭蚊的细节关怀,到安保守则的严格把控,系统化的培训体系背后,是志愿者们对体育赛事的敬畏与热爱。他们熟记场馆流线、精研服务礼仪,将医疗保障、礼仪规范等知识内化于心,只为在赛场内外成为“连接者”——既保障赛事流程的专业性,又传递东道主的温度。志愿者张碧仪负责礼仪颁奖工作,她说:“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我收获良多,明白了做事要有责任心。这将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体验。”

检录辅助志愿者徐双基和同伴们的工作看似琐碎,核对运动员服装、验证身份信息、引领入场……但正是这些“小事”,让赛事的齿轮得以精准咬合。“当运动员经过我身边时说的那句‘谢谢’,让我特别感动,这种帮助他人的满足感,比其他奖励都要珍贵。”徐双基说,这次志愿服务让他学会了如何帮助他人、管理赛场秩序,也为大学生活增添了色彩。

正如志愿者们在生日会上许下的心愿:“希望用我们的服务,让更多人爱上毽球,爱上体育。”这场青春与体育的双向奔赴,恰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最好诠释。

当保障的温度与服务的热度在赛场交融,当个人的热爱汇聚成集体的力量,广州应用科技学院的学子们,用行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体育故事——在这里,热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次弯腰、每一张笑脸、每一份坚守的青春实践。

81岁张耀钊 乒乓故事洋溢运动初心

日前,十五运会群众比赛乒乓球项目决赛中,年龄最长者是来自香港队的81岁选手张耀钊。他表示,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激励更多老年人加入乒乓运动,增强身体体质。

张耀钊与乒乓球的缘分始于退休之后。66岁那年,他在小区看到街坊们打球,便跟着学了起来,从此喜爱上了乒乓球运动。在街坊球友的帮助下,他的球技不断提升。今年初,朋友帮他报名参加中国香港乒乓总会的全运会选拔赛,在29人的激烈竞争中,他幸运夺冠,获得代表香港队参赛的资格。“我们香港队很重视这次比赛,每个组都有很多人报名,能拿到冠军我很幸运。”张耀钊笑着说。

虽然已81岁高龄,但张耀钊的身体素质明显优于不少同龄人,这都得益于他坚持打球和锻炼。不过,年龄也让他无法进行高强度专业训练。“第一次请专业教练训练时,打了不到五分钟,我心跳就很厉害,原来练球这么累,之后就不敢再尝试高强度训练了。”因此,香港队对他格外照顾,没有提出任何成绩要求,教练和赛区工作人员也都给予了他诸多关照,对此张耀钊满怀感激。

说是没有成绩要求,可来到广州参赛,张耀钊还是希望能尽力打好。香港队首场对阵电力体育协会,打头阵的他虽努力调整状态,队友也在场边加油鼓劲,但最终还是以两个9比11连输两局,败给了73岁的张荣义。第二场对阵安徽队,他再次遗憾失利。

尽管比赛失利,却丝毫没有影响张耀钊在赛场的人气。赛后,对手们纷纷要求和他合影留念,媒体也不断将镜头对准这位赛事中年龄最大的参赛选手。面对高人气,张耀钊直言:“我不是网红,也没有什么成绩,这次打得也不好。只是年龄是大会里最大的,比我水平高的选手有很多,尤其是内地选手,我要向他们学习。”

张耀钊的家人看到他打球后身体素质一直很好,非常支持他继续从事乒乓球运动,也为他能参加十五运会感到高兴。祖籍东莞、常居深圳的他,是个真正的“大湾区人”,对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有着切身感受。“小时候从东莞去深圳坐车要6个小时,现在去哪里都很方便。深圳发展速度太快,生活越来越好。”这次来广州比赛,他感觉就像回自己家一样,对这里的环境和饮食都十分熟悉。

对于即将在11月举行的竞体乒乓球比赛,张耀钊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去澳门观看,最想看孙颖莎、王楚钦等中国小将的比赛。

汤继灵:以热爱为翼 逐梦飞翔

今年10月,十五运会群众比赛航模项目室内橡筋动力滑翔机决赛将在深圳开赛。来自上海大学的研二学生汤继灵将代表上海队出战。与航模相伴近十年的她,怀揣着对飞行的热爱与执着,正全力在全运舞台上追逐心中的梦想。

汤继灵与室内橡筋动力滑翔机项目的缘分始于十年前,2016年在杭州萧山举办的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室内)锦标赛是她首次参加该项目比赛。今年是她第一次踏上全运会的赛场,这段经历让她收获颇丰。“全运会比我赛前预想的困难更多,大家的水平比锦标赛更高,训练强度和周期也更长。”汤继灵坦言,以前比赛前短时间集训突击的模式在全运会上完全不奏效,“前期准备越充分,临近比赛才会更游刃有余。”

室内橡筋动力滑翔机项目看似简单,实则是个磨时间、磨精力的项目。温度、湿度、橡筋圈数、橡筋长度,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改变都会在飞行成绩上显现。“有时候花很长时间调整的环节,可能一直达不到理想状态,反而越飞成绩越差。”汤继灵说,备赛过程中,她常常因训练场馆限制,晚上练到很晚,白天又早早起来继续调试飞机,“这个过程非常磨炼人。”

目前,汤继灵正处于紧张的备赛阶段。在全运会预赛中,她学到了很多飞机制作、调试的新角度和思路,这段时间已根据这些经验重新调整了飞机的设计思路,只要场地有空就会去调试验证。不过由于近期主要精力投入到今年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全运会的集训尚未正式开始。

此次全运会室内橡筋动力滑翔机决赛将有八支队伍参赛,每个省份队伍有两名运动员参加,与室内遥控空战项目的两位运动员组成团体,四个人的表现都将影响最终总成绩。汤继灵的备赛目标很明确:“希望能在预赛基础上更进一步,夺得全运会奖牌。”

对她而言,能在全运会的舞台上取得佳绩是极大的肯定。

在汤继灵眼中,室内橡筋动力滑翔机是“航模中最优美的项目”。该项目的难点在于调试飞机和绕橡筋,比赛规定了飞机最低重量和橡筋最大重量,在规则范围内,飞机留空时间越长,成绩越好,“成绩高低往往取决于能否多绕几圈橡皮筋。”

谈及该项目的最大魅力,汤继灵认为在于磨炼心性,激励自己向更高更强努力。“这个项目很优美,也很打发时间,国外很多老年玩家参与其中。”她笑着说,同时也关注到不少年轻人在这个领域的出色表现,“有年轻人自己制作飞机,参加世界杯取得不错成绩,这个项目的未来要靠更多热爱模型的年轻人。”

除了室内橡筋动力滑翔机,汤继灵还玩过室内遥控、火箭类项目,曾获得全国室内遥控特技飞行双机编队团体冠军和火箭助推滑翔机女子组冠军。近期,她还要代表国家参加8月23日至28日在塞尔维亚举行的世界航天模型锦标赛,参与S6、S8、S9项目的角逐,“希望能为中国队取得不错的成绩。”

汤继灵眼神坚定,她正带着梦想与热爱,在逐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一杆球里的岁月与热爱

在全运赛场,66岁的刘海伟俯身瞄准的瞬间,阳光在他银白的发丝上跳跃。这位曾穿着海军军装驰骋赛场的老兵,此刻握着门球杆的手稳如当年紧握船桨,一记精准的“擦边球”让红球稳稳撞向目标,看台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里,混着年轻人的欢呼和赞叹。

这已是刘海伟第五次站上全运会的赛场。从1983年上海全运会的划船赛道,到如今门球场上的绿色草坪,四十多年的时光在他掌心的老茧里流转。预赛关键战那天,他凌晨五点就去球场练球,露水打湿了球鞋也浑然不觉。“当年在八一队,教练说‘球杆比枪杆轻,但要赢的心思一样重’。”他摩挲着磨得发亮的球杆,眼里的光和年轻时没两样。

在预赛时,上海队的休息区总飘着淡淡的艾草香,那是梁华从湖南老家带来的。她和哥哥梁东华的球杆上,都刻着母亲杨美玉的名字——这位87岁的老太太打了四十多年门球,如今还能在老家的球场教年轻人打球。比赛中,梁东华在决胜局打出“双杆”,妹妹在赛场边跳起来拍手,姐夫周琦举着相机的手都在抖。“妈说打球就像过日子,要准还要稳。”梁华给球杆缠胶带时,指尖的老茧蹭得胶带沙沙响。晚上他们给母亲打视频电话,镜头里杨美玉举着自己磨得发亮的球杆,笑得合不拢嘴:“决赛时我在电视前给你们喊加油!”

湖北队逆转取胜那天,替补席上的教练突然跳起来,把手里的战术板都甩到了地上。他们曾在输球后围着战术板哭红了眼,第二天又集体提前三小时到场练球。“直播平台上有朋友写出‘湖北门球,我们挺你’的弹幕,虽然隔着屏幕,可我们看一次就多一分劲。”湖北省门球协会会长周慧超说这话时,手里捏着球迷送来的手工钥匙扣,上面刻着小小的门球图案。

眼下,各支晋级队伍已即将奔赴决赛。所有选手都憋着一股劲,要在决赛舞台上打出最佳状态,向着更好的成绩发起冲击。无论结果如何,这份浸在球杆与草坪间的热爱,早已成了他们生活里最扎实的念想,也成了赛场上最动人的风景。

相关附件

0
0

热点新闻
新体育网APP下载
体育新闻移动着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
金牌视频APP下载
体育视频、直播看不停
扫描二维码下载
青少年APP下载
更多内容,请扫描下载观看
中国国家队/TEAM CHINA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观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28   发证机关: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0121676   发证机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ICP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20452号-1   京ICP证020452号-4   京ICP证020452号-10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62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103879举报邮箱:jubao@inforsports.cn
关于我们   招聘启事   ZTZX@INFORSPORTS.CN010-67103879

登  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注册账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提 交

绑定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立即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