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闷热,游泳成为许多人消暑娱乐的首选运动,它不仅能够带来即时的清凉,还是一项全身性的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塑造体型、缓解压力。正值暑期,很多人选择到海边、河边游玩,在享受游泳、戏水乐趣与益处的同时,安全与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遵守安全规范 强化安全教育
暑期是溺水事故高发期,儿童青少年游泳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时令节气与健康”大暑节气发布会,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特别就游泳运动的安全健康问题进行了科普和讲解。
她提醒,家长应带孩子前往有资质、配备救生员的正规游泳区域活动。在泳池游泳时,需提前熟悉深水区、浅水区的分布,充分热身,避免空腹、饱腹或剧烈运动后下水。段蕾蕾讲到:“大家在海滨浴场游泳需要关注天气、水温及潮汐变化,避开涨退潮和天气、水温不适宜的时段,同时确认浴场的安全设施和救生员位置,严格遵守场所管理规定。另外,在乘船或参与漂流等水上娱乐活动时,务必全程规范穿戴救生衣,遇突发极端天气应立即撤离,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国家水域救援青岛大队分队长刘翰林介绍,如果是在海里溺水,“安静漂浮”是救命的关键。首先要屏住呼吸,放松全身,尝试仰面漂浮,人体本身就受到一定浮力,仰面漂浮时口鼻就能露出水面吸气。其次要观察环境,有节奏地呼吸,只在浪峰间隙抬头吸气,浪来时闭气。此外,若感觉被一股强力拖向外海,很可能是离岸流,切勿逆流挣扎回岸。正确做法是顺着离岸流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游动,先脱离这股“危险水流”的控制范围,再寻机折返岸边。刘翰林还提醒,在浴场内,要关注警示旗的指示,注意收听安全广播的提示,如果在水中感觉水流异常或自身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要立即大声呼救,切勿抱有侥幸心理,试图硬撑。
“家长一定要告诫和教育孩子,不要独自或者擅自和其他人结伴去游泳,不要去没有保护措施和没有救生员的地方游泳,例如沟渠、池塘、湖泊、水库、江河等,这些区域潜藏岩石、水草、暗流等不可预见风险,且水深难测、水温过低,有可能水底会有深坑,易引发溺水事故。”段蕾蕾说。
此外,专家还提醒,不同自然水域有不同特点,也存在不同风险——在江河岸边游玩时,如果不注意脚下情况,很容易滑入水中;湖塘、坑塘这些地方杂草、淤泥很多,湖塘水面看起来比较平稳,但是一些水塘长有杂草,塘底淤泥也不少,如果对水域不是很了解,跳下去游泳容易被水草缠住或陷入淤泥。
掌握施救技能 警惕安全误区
段蕾蕾介绍,安全施救的方式包括三个重要的要素,即“叫、伸、抛”三点。“叫”是指一旦有人溺水,要大声呼救,呼叫周围的人员,另外要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支援。“伸”是在确保自身安全下,要使用水边长的木杆或者竹竿等类似物品,伸向溺水者来施救。“抛”则是将岸边随手可及的救生圈、塑料泡沫、密封的塑料桶等,抛掷向溺水者。
孩子们一起手拉手就能救起落水者?“这个做法是极为错误且十分危险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荃特别强调说,“如果孩子发现同伴或者其他人溺水,一定不能擅自下水去解救溺水者,即便是手拉手也没有办法对抗水流,如果有一个孩子跌倒,这一排孩子都会倒在水里,导致更多人溺水。”
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儿童发生溺水时,不一定会拍打水面大声呼喊,溺水往往是快速的、安静的、无声的。有的溺水者可能会出现两眼无神、无法聚焦的情况,有的溺水者试图往某个方向游动,但其实并没有前进,还有的溺水者可能出现像攀爬梯子这样的动作。周围的人可能会误认为他们在练习憋气、练习游泳或在玩水,而忽略了可能正在发生溺水的过程。段蕾蕾说:“在水中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持续的、有效的看护,要牢记任何措施都不能代替有效的看护。”
此外,还要慎用非专业漂浮工具。段蕾蕾表示,常见的吹气塑料玩具和游泳圈,只是提供给孩子保证他们暂时浮在水面的水上玩具,而不是专业的漂浮设施,可能会出现滑脱、漏气等情况,导致发生危险。为了确保安全,建议孩子游泳和玩水的时候使用专业的漂浮工具。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