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令枪响,上万名跑者涌向赛道那一刻,一场马拉松赛已远不止是体育竞技的舞台。它如同一座城市的呼吸,连接着经济的脉搏、文化的根基与社会的温度。如今,全国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并以强劲的动能撬动着城市发展的深层逻辑,激发着赛事经济与体育精神图腾。然而,这场“城市脉动”的顺畅进行,离不开对城市交通影响的最小化管控,对跑者马拉松文化素养的持续培植,也需正视其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的不足,寻求更可持续、更深入的提升路径。
消费盛宴:赛事经济的亮眼数据与隐忧
今年的无锡马拉松以亮眼数据书写城市经济传奇:42.6万观众与跑者齐聚,直接创造了5.05亿元的产业效益,同比增长78.2%。在这场体育赛事的背后,是酒店客房被一抢而空、餐厅翻台率飙升至平日三倍的热闹场景。来自南京、苏州、上海等周边城市的车辆如潮水般涌入,将无锡的街道变成了一幅流动的经济画卷。酒店从业者感慨,“锡马”带来的不仅是客房收入,更有“樱花季”与赛事叠加的“樱花经济”效应——跑者们提前抵达,连住数日,带动了餐饮、购物、景点游览等全链条消费。
这种现象并非无锡独有。在合肥骆岗半程马拉松赛举办期间,类似的消费热潮同样上演。赛事期间,骆岗公园园区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40%,部分餐饮门店翻台率超出平日3倍多。
然而,消费盛宴背后也暗藏隐忧。大量一次性涌入的人流,在创造收益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挑战:交通拥堵仍是普遍痛点,对城市居民出行的干扰依然显著;瞬时服务压力巨大,酒店、餐饮等接待能力在高峰期捉襟见肘,可能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价格非理性上涨;赛后环境问题(如赛道沿途垃圾激增)也常被群众抱怨,环保措施的落实与公众环保意识的引导亟待加强。
产业延伸:从运营到文化符号的深度开发
“马拉松早已不是单一的体育赛事,而是一场全民消费狂欢。”河北体育智库专家、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王晓强表示,马拉松赛事的产业链条覆盖了赛事运营、物资供应、品牌赞助、旅游服务、食宿消费、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消费生态。
以赛事衍生品为例,无锡马拉松的完赛奖牌融合了当地文化符号——太湖碧波、樱花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成为跑者收藏的热门单品;而芜湖马拉松推出的三年拼装飞机模型奖牌,则将赛事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城市文化符号。这种创意衍生品的开发,正在成为赛事经济新的增长点。
王晓强强调,赛事文化符号的成功传播,离不开对跑者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跑者不仅是为了完赛,更是为了体验一座城市的文化。”他提示,在赛事衍生品火热的同时,需要同步加强对跑者的文化引导。例如,通过赛前文化讲座、赛道沿途文化展示、赛后城市体验活动等方式,让文化符号背后的故事深入人心。
但当前的文化融合也存在提升空间。一些赛事对本地文化的挖掘仍停留在符号化、表面化阶段,缺乏深度叙事和情感联结,导致文化植入生硬或流于形式;部分跑者更关注成绩和奖牌,对沿途文化展示参与度不高;文化衍生品的同质化现象也开始显现,如何避免千城一面,打造真正独特且有生命力的城市马拉松文化IP,是未来需要突破的关键。
体旅融合:重塑城市文旅经济的新赛道
在合肥骆岗半程马拉松期间,“合你一起种春风”环保活动让跑者将赛事热情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完赛奖牌上的荧光工艺设计,既实用又艺术,成为传播城市形象的移动名片。该赛事运营方负责人陈理介绍:“赛道设计结合了骆岗公园的生态廊道与机场跑道,既有竞技性又充满自然之美,既减少了对群众日常出行的干扰又激活了周围街区和商圈的消费。跑者在冲刺时,脚下是曾经的飞机跑道;而折返点则设在生态湿地旁,这种独特的体验让赛事成为城市生态旅游的移动广告牌。”
芜湖马拉松则将航空文化深度植入赛事IP。三年完赛可拼成飞机模型的奖牌设计,吸引了大量航空爱好者参赛。赛事沿线的鸠兹湾、陶辛水韵等景点,通过“打卡攻略”与“文旅惠民季”活动,成为跑者赛后的热门去处。“赛事+文旅”的模式,让芜湖湾沚区酒店入住率在赛事期间达到95%,餐饮消费环比增长40%。
石家庄马拉松则用文化展演点与摇滚加油站,将燕赵大地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奖牌设计将甲骨文“石”字演变与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透雕双龙白玉璧”结合,成为跑者珍藏的城市文化符号。赛事期间推出的“跟着‘石马’去旅行”主题活动,让百余名跑者深入正定荣国府等景区,将体育赛事转化为深度文化体验。
实现更深度的体旅融合,需解决“赛时热、赛后冷”的问题。如何将马拉松带来的短期客流转化为长期的旅游吸引力?如何设计更丰富、更具性价比的赛后旅游产品,满足不同跑者的需求?部分景点在赛后的服务承接能力不足,导致跑者体验打折。此外,“跑游结合”的便利性(如交通接驳、行李寄存)仍有提升空间。
治理考验:马拉松成为城市发展驱动力
合肥市体育局局长余勇将马拉松视为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骆岗半马的公园闭环模式,要求我们在医疗保障、志愿者服务等方面达到更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余勇特别提到,赛前通过社区公告、媒体合作进行广泛深入的交通调整宣传,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缓解矛盾、构建和谐赛事氛围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也必须承认,即使做了大量工作,赛事对部分群众生活造成的短期不便依然存在,如何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沟通效率、争取更广泛的理解与配合,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
新丝路时尚集团创始人、中国马拉松大满贯形象大使李小白强调:“马拉松赛事的社会意义远超体育范畴。它是一种全民参与的城市仪式,让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同一条赛道上找到共同语言。这种‘城市归属感’的构建,正在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而要维系这份归属感,就需要持续引导跑者和群众理解并尊重这份仪式的精神内核——挑战自我、公平竞赛、尊重规则、关怀他人。这要求赛事组织者、跑团、媒体等多方合力,将马拉松文化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城市情怀和公民素养,通过持续的宣传教育根植于跑者心中、群众心底。”
李小白说:“现实中,替跑、蹭跑、不文明行为(如乱丢垃圾、不尊重志愿者)等现象仍有发生,反映出部分跑者对赛事规则和马拉松精神的理解仍需深化,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任重道远。”
可持续之道:助力城市治理与文化塑造
芜湖湾沚区通过芜湖马拉松构建了“15分钟健身圈”,年均举办群众体育活动超百场。航空新城运动中心、人民体育公园等惠民设施的建成,让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芜湖市湾沚区区委书记殷琼表示:“马拉松赛事不仅带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更推动了群众体育的普及。我们的数据显示,全区经常锻炼人口比例已提升至43%,这直接改善了市民健康水平,降低了公共卫生支出。”
石家庄“石马”则用赛事博览会串联起饮食健康、体育运动、非遗工艺等六大展区,构建了一站式消费场景。河北博物院的“石马博览会”主会场,成为人们体验城市文化的全新窗口。石家庄马拉松赛事运营方负责人李桐介绍:“‘石马’通过赛事视觉更新、打造极具特色的城市主题奖牌等方式彰显城市文化魅力,这与利用赛事IP授权开发文创产品的思路相契合。如2024年石家庄马拉松的赛事奖牌名称为‘万象更新’,其设计融入石家庄中山国王陵遗址出土文物透雕夔纹玉佩等元素,彰显了石家庄文化的深厚底蕴。”
如今,马拉松赛事正以体育为媒,在城市经济、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之间搭建起价值交换的桥梁。而确保这场“脉动”健康、可持续的关键,不仅在于精细入微地平衡赛事需求与城市运转,将交通影响最小化,更在于持之以恒浇灌马拉松文化土壤,提升跑者文化认同、规则意识与文明素养;同时,直面消费狂欢背后的环境压力、服务短板与文化同质化风险,推动赛事从“流量效应”向“质量效应”“长期效应”转变。当奔跑的脚步与城市的心跳在精细化管理和文化深植中更和谐地同频共振,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体育的力量,更是一座座城市在新时代更具韧性、更富内涵的自我重塑与人文升华。
相关附件